在南阳世界月季大观园里有一个北京馆,馆内写着一行大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谢南阳是对的,尤其应当感谢的是邓州,三十年前这里还叫邓县,邓州人为南水北调中线的贡献确实不小。
两次参与大型会战
丹江大坝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奠基工程。1958年至1962年,丹江口水库大坝施工,邓州出动1.1万人,编为邓州民兵师,是丹江大坝工程建设的主力军之一。
渠首大坝是丹江大坝的副坝。为避免丹江大坝蓄水后修建南水北调渠首闸水下施工的困难,上级决定由邓县承担建设渠首工程的重任。1968年筹备,1969年开工,1974年竣工,邓州最多时出动民工近6万人,经长达8年的陶岔会战,建成了4.4公里长的引渠、陶岔渠首闸、8公里长的引丹总干渠以及下洼枢纽,共计完成土石方3470万立方米,若筑成1米高、1米宽的墙可绕地球一周半。
为了这个工程,致残的民工有2280多人,141人献出了他们的宝贵生命。8年里,邓县投工投料投资1.3亿多元,是当时国家投资的2倍以上。为了陶岔工程,邓县后方群众勒紧裤腰带支援前方工地,那几年间,绝大多数生产队很少建房,很少购买新式生产工具。
三次接纳移民
1961年,丹江口水库大坝围堰壅水,邓县接纳淅川县34个生产队4310人插队安置。
1971年,丹江口水库水位上升,邓县安置淅川县移民11927人。
2008年12月至2011年8月,邓州分三批安置淅川县移民6917户30008人,占河南省安置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南阳市的三分之一。其间共调整移民用地5.12万亩。
在接收移民之外,为补偿淅川淹没的大片土地,1972年冬,上级将原属于邓县的厚坡、九重两个公社30万亩土地划归淅川。九重厚坡都是大乡,其中陶岔渠首就在九重辖区内,有人因此称邓州为“隐形淹没区”。对此,邓州人虽然心痛但义无反顾。
2010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邓州段开工建设,2014年6月完工,干渠经过邓州总长37.4公里,征用土地近22000亩,拆迁安置187户986人。
为保水质安全做出的重大牺牲
中线工程施工以来,为保证一渠清水送北京、天津,邓州拆除辖区内高污染、高耗能企业60多家,关闭土砖瓦窑厂100多座,关闭水泥生产线6条,对十多家高新企业实行技术改造升级,减少工业废水排放,付出了巨大代价,使1.5万人失业。后又设干渠两侧50米为一级保护区,1000米以内为二级保护区,有效治理总面积180平方公里,植树造林7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