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紫关印象

2019-12-20 10:34:27 作者:张宗成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金秋十月的一天,约三五好友,经香花,过淅川,驱车300里,我们到了中国历史名镇荆紫关明清一条街。

明清一条街全长有二三里,沿着丹江河岸南北走向一字排开,街上清一色的阁楼式古建筑,白墙灰瓦,黑色店门,“瑞祥居”“永丰祥”“悬壶济世”等牌匾异常醒目,似乎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辉煌的过往。

历史上这个地方是商通三省的水旱码头,南北交汇的物资集散地。由丹江运来上海、汉口的生活必需品,运走河南和山西、陕西的特产,商贾云集,舟船来往。

四处集中的古建筑群,一处叫作平浪宫,一处叫禹王宫,均与治水有关,足见当年丹江漕运的重要性。还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山陕会馆,是秦晋两省商人的驻荆办。平浪宫临街的钟鼓楼样式优美,内柱四根,呈正方形支撑起楼顶,外柱12根分别对应一年四季和每季三个月。听说钟楼的大钟在大跃进的时候填进小高楼炼了钢铁,鼓楼的大鼓早已没了踪影。

一处大户人家的宅院,是陈列中原突围遗迹的解放战争纪念馆。馆内挂着当年李先念率部突围时的军事态势图,内有十几尊塑像,和真人一般大小。两边厢房里陈设着简陋的床铺,墙上挂着蓑衣和米袋,可见当年部队生活的艰苦,如今已成为当地廉政建设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之一。

山陕会馆大门前的一副对联,交代了古建筑群的风格和会馆的作用,联语为“四海巧匠汇南北建筑风格,两省商贾议中州物资贸易”。的确,这里有徽州民居的特点,显示出当年徽商的影响力和徽派建筑的艺术。

禹王宫和会馆都有戏楼。会馆朝西的小戏楼一副对联写着“小舞台研究人生百态,大会馆汇聚商贾万千”,彰显着会馆的社会功用。非常有趣的是舞台下方有两个进出通道,通道两侧也有对联:“神神神神乎其神,道道道道亦有道”。院内陈列着雕着精细图案的马车,当年的南阳知府顾嘉恒曾经乘坐过,那车应该是那个时代的宝马或奥迪。院内陈列的小渔舟、背锅犁、耩麦耧、织布机之类的工具和升、斗、吹风车等用具,这些东西上刻印着农耕时代的深深印痕,如今50岁以下的人没有见过。

院内广场后面左右两侧有两面粉墙,传说这里是“照猫画虎”成语的出处。起初请画匠画了两只栩栩如生的猛虎,主人看后反倒觉得不满意。道出真意后,原来他想到会馆是生意人相聚和谈交易的地方,商家主张和气生财,画的老虎过于威猛,容易让人感觉拒人千里。遵从主人的意愿,画匠干脆把猫做模特,仿出虎的模样,今天看上去虽不甚清晰,但形态温婉可掬依然可辨。

后殿供奉着经商人敬重的武圣人关羽,关羽塑像身后的周仓拿着大刀,关平手捧大印,连同左右两边的角门上方分别写着的“文英”“武雄”的字样,昭示着关公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儒将风采。

北街西侧有个挂着“佑牲堂”牌匾的地方,那里是荆紫关畜牧兽医站所在地,旧址新用,看起来还颇有几分人气。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一街两行很少有卖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的,也许是山里人厚道大气,不屑于赚那几个小钱。

出了北街,向西便是丹江,现在是枯水期,仅有两条细流在缓缓流淌,让人无法想象当年水运要道的情景。过丹江桥,有两个叫白浪的地方,东边的白浪街属于河南,西边的则属于陕西,过一个街口,折返向西南,就到了一脚踏三省的地方。那里有一座不大的三角亭,分别朝向西北、东南和东北,上面有陕、鄂、豫三省的简要介绍。亭内正中是与亭子方位相对应的三省界石。所有到此的游客都忍不住在亭内拍照留念,体验一把一脚踏三省的豪气。亭子南面是湖北的生意门面,上面都是商家的广告词,湖北人的精明可见一斑。

界亭的东北角有一个三省客栈,大门上一副对联赫然在目:“一脚踏三省舒心满志,半杯醉众宾荡气回肠”,抒发了游客的心情,也热情地召唤着客人留餐留宿。旁边右侧有河南省书协主席张海题写的“中国历史名镇紫荆关”标识;左侧与之对称的是著名诗人王怀让的小诗:“三省四方客,十雨五风时。丹江携诗去,告于大海知。”据说是诗人来此,被人索诗,随手用粉笔写下,后经人描摹放大到上面去的。诗歌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和诗歌艺术广泛传播的期盼。从这个地方看,河南人的文化意识还是很强的。

三个小时的走马观花,收获满满,感慨良多。午未相交时分,我们在老街北段的聚德轩品尝了极具当地风味的八大碗,饮酒晤谈看景与听景的比较以及老街如何振兴的话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