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而过的水龙(上)

2020-06-16 11:45:29 作者:尚廷普 来源:
分享到:

水,不管它是柔美还是咆哮,都是人类须臾离不开的伙伴。

古穰邓州,历史上自然不乏治水的惊人工程——西汉太守召信臣“长藤结瓜”式的引湍水利工程,一路修堤筑堰,灌溉农田达三十五万亩左右;东汉太守杜诗“修治陂池,广拓土田”,留下了“召父杜母”的美谈。不少较大的水利工程遗迹故址,像三郎堰、运粮河、黑龙堰、塘堵堰、马龙堰、湍惠渠、杨公渠、瑞黎堰等,似乎都在向后人诉说着曾经的邓州水利故事。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水来是可以的”,1952年毛泽东主席以政治家的宏伟气魄,提出了南水北调的战略设想。1958年9月1日,“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1967年下闸蓄水。1968年10月,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协调,豫鄂两省共用引丹水渠。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2013年8月,清泉沟大型提水泵站拆除,丹江口水库一望无际,清澈的库水自流灌进引丹渠清泉沟隧洞洞口。

如今在朱连山陡峭山崖的北麓,南水北调中段工程源头清泉沟泵站的残址隐约可见。

吃水不忘挖井人。当清澈的丹江水流向京津,五十余年过去了,时间的流逝,并不能淡化人们对建设引丹渠英雄们的崇拜和追思。

当年二十岁的女知青李悦萍,是湖北方面在整个清泉沟隧洞施工的唯一女安检员。1970年8月31日,四号井出现哑炮,并不值班的李悦萍冲在前面排炮,不幸被落下的巨石砸中,当场身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972年7月1日,早上八点半左右,一切跟往常一样,知青和民工们正在紧张地施工。突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几个斜井的洞口围堰被肆虐的洪水撕开。隧洞进水了,人们呼喊奔跑着,一场无情的洪水,夺去了几十个年轻的生命。

在邓县的引丹战场上,十年建设,一百四十一人为引丹工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光荣受伤致残的引丹战士高达二千二百多人。

引丹渠是生命之渠,英雄之渠;引丹渠见证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豫鄂人民艰苦创业的历史。

由杏山地下河——清泉沟隧洞流出的湖北引丹渠水,就像一条通往鄂北岗地的银色天河,使得鄂北岗地散发出迷人的北国江南魅力。而且湖北方面利用引丹渠河道长、落差大、渠水实现常年自流的特点,相继有黄庄电站、李岗电站、大张楼电站等十一个电站落成,目前一年可发一亿度电,创收三千多万元。

今天,智慧的湖北人又开始探索,如何进一步管好用活这一渠清水,如何将丹渠从一个单纯的农业灌溉水利项目,变成农业、能源加旅游的综合产业;如何从单纯的发展一产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目前湖北丹渠两岸已植绿四千亩,据说上百公里内每米生态资源产生价值一万元,绿水青山成为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河南引丹工程,实事求是地说也改造了自然,灌溉滋润了一方天地,也使得邓西南这一闭塞落后、地偏民贫的穷山恶水之地,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也许受思想观念、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制约,河南引丹工程灌区的配套和经营管理,比起“同饮一库水,共用一段渠”的湖北引丹灌区,在发电、养殖、旅游等方面似乎还有许多功课需要去做,还有许多的空间需要去开拓,还有许多隐形宝藏待挖掘。

相信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全线开通,杏山的地下河和清泉沟隧洞,河南的引丹工程以及汤、禹、朱连三山也必将绽放出更多更耀眼的综合产业光芒!(待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