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中原大地上一个普通的村庄,这里是河南邓州一处特殊的营寨,这里是清封总兵官左都督许胜公的归宿地,这里就是人们习惯称之为“闽营”的文渠镇西许营。
碑刻上的记忆
在西许营村的路边横卧着一块残缺的功德碑,此碑是许胜公三世孙金榜为先祖许胜公所立,目前它的碑帽、碑座与碑身早已分家,已不见了踪影。
许胜公字德功号敬丹、行一,原籍福建漳州府漳浦县马坪山。
康熙三年四月初一日,好汉许胜公带着一腔诚心进京欲面圣陈情,以明心志。可迟迟难以见到清帝,也许清廷一时还没缓过来劲,也许清廷对前来投诚的前明官兵一时还不太放心,也许清廷一时还没有做好万全准备和应对之策,反正整整等了一个月后,才于康熙三年五月初一日,经蒙兵部尚书引见,当殿赐宴,后发兵部武选司居住,款宴二十二日。
康熙三年五月二十一日,许胜公蒙赐袍帽靴刀、玲珑鞍马,又蒙部议复赐许胜公蟒袍貂鼠褂、朱红宝石帽靴、弓刀鞍马,给予全俸,并实授许胜公天津总兵官、左都督。
许胜公在天津任职四年后,于康熙七年奉旨移驻河南(归黄廷公节制),屯垦于邓,建营房于城外东南隅福建馆左首营房街(今城区二小原花园街一带)。因许胜公功勋卓著,钦赐建生祠于城内西北隅城隍庙左首(今妇幼保健院),大堂三间,二堂三间,穿堂三间,东西庑房前后各六间,门额高悬“有清明臣都督许大老爷生祠”匾额,驻州西黄渠里,就此安家落户,名许营。
许胜公奉旨驻邓后,寓兵于农,边务农桑,边练武功,以备不时之需。
一路走来,许胜公审时度势, 先明后清,由闽至豫,横刀立马,扬鞭奋蹄,为国为民,报国尽忠,战功卓著,官至左都督,在中原大地依然踏出自己一方天地,成为今邓州市文渠镇西许营村许姓后人(即邓州“闽营”许姓)始祖。
许胜公生九子,四子还原籍,三子、七子没有后代,其余六子都定居邓地繁衍生息,迄今已历十五世,世称湍右望族。
许氏家族始终坚信,大凡宗族之美盛,固然由于祖功宗德使得后世子孙兴旺发达,当然也需要后人时时修好个人的品德,踏着祖先的足迹不断前进。
目前存放在西许营一村民家中的一款二龙环绕“圣旨”二字的碑帽,据说来自村西黄渠寺,又因黄渠寺一度与西许营的始祖许胜公有密切关系,人们对它也就格外珍惜重视,至于它是否与始祖的相关碑刻一体,现在无人能说得清楚,但“圣旨”二字足以显示它的神秘和不凡之处。
许营始祖许胜公
康熙晚年,许胜公因病去世。据说许胜公去世后,灵柩在西边的黄渠寺停放三年方下葬,即今天位于许营村东南的许将军和林、郑二位夫人的合葬墓,世称“许都督墓”。许胜公是邓州闽营许姓开基祖,其墓对研究邓州闽营垦兵史及邓州地方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道光十八年(1838年)许姓后人在墓冢前立有高220厘米、宽120厘米、厚70厘米的墓碑。
目前的墓冢经许氏族人近年重新修整,墓周长已达37米,墓高270厘米,远远望去颇有点气势。2018年8月20日,许胜公墓被邓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邓州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通过清封总兵官左都督许胜公与两位一品夫人林、郑氏的合葬墓碑正面的拓片,可清晰看到墓碑额顶竖刻“久沐皇恩”四字,既有后人的感恩之心,也颇有后人心中那种掩饰不住的自豪之意,更隐隐透露出已渐渐远去的历史背后的沧桑。
许胜公一生出海入关、南征北战的经历,虽早已被时间化为模糊的记忆,但近年来许营人对先祖那段特殊的历史,却越来越格外关注,总想通过各种渠道去探觅历史曾经的真实画面。
弯弯清水绕许营
西许营村西边原有一湾清水,据说上游连接扒淤河(爬鱼河)。据村内人们讲,当年水势很大,河道宽广,从文渠沟到许营东北,又自村东北向西向南七折八拐流下去,在许营西北角转个弯,后人说那就是许胜公将军马夫吴家的饮马池。
这股清水从饮马池停顿一下,再绕村西流向许营西南角,即在许都督墓的西边,又形成了一处巨大的池塘,人们以“湖”命名为“南湖”,足以说明那时水面有多么宽阔、深幽。
那时流经西许营的这弯清水,就这样停顿一下形成一个池,绕一下成为一处塘,池池相通,塘塘相连,呈现“一湾清水绕村庄”的美妙景象。
那时的饮马池、南湖都留给西许营村民很多美好的回忆。那时水边少不了柳树、杨树、野草和杂花,绿做衣裳水作裙,装扮了祥和的许营村。
也正是这些灵动的水流,使得西许营水绕水、三面环水,恰似玉带环抱,遗憾的是不知何时,曾经的清流早被干涸的浅沟所替代。
当地人们至今还念念不忘记忆中的河水,还戏说着过去的玩笑话“你若再坏将你抬着扔到南湖去”,还传诵着有关南湖、饮马池、始祖许都督的故事。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