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欺堂:花洲书院的点睛之笔

2020-07-28 16:51:37 作者:徐君泽 来源:
分享到:

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花洲书院重新开放,我急不可耐,再次走进这个魂牵梦绕的精神宝地。

雨后初霁,空气清新,游人如织。我登上岁月遗存的城墙,穿过经年的苍松翠柏,满眼林立的“宋”字彩旗和错落有致的多座仿古建筑,仿佛穿越到北宋范仲淹知邓时的场景中。顺着迂回的石阶小道,走下龙首山,来到坐落在山根的不欺堂前,品味门两侧的楹联“登此堂矣发思古忧情/从不欺达优乐境界”,真可谓不同凡响!踏入堂内,凝视着魏鑫、李庆文夫妇敬捐的范仲淹汉白玉雕像,沉思良久。

随游人缓缓走到雕像背侧,一对年轻夫妇,正在给戴红领巾的儿子低声朗读汉白玉上雕刻的铭文,他那邓州韵味的普通话,声情并茂:“范仲淹知邓时,本州新科状元贾黯登门求教恩师公赠不欺二字,即不欺君心、不欺民心、不欺良心,此乃文正公思想之内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此博大胸襟便源于这不欺二字,今人应发扬此精神蔚然成风,使天下久安昌盛……”他弯下腰,大概看不清草书的落款,我善意地告诉他那两个字是魏鑫。夸赞他朗读得好,入耳润心。他说很有收获,要叫儿子也记住不欺精神。从侧门走出不欺堂,回头看彭玮撰书的楹联“不欺即磊落光明状元终身可用/守直必刚正洁己孺子素愿可嘉”言简意赅,余音绕梁。

导游引领些许游人走进不欺堂,耳后响起她清脆的解说声。触景生情,我很感动,心潮难平。联想到杨德堂先生带领一批老同志为修复花洲书院所付出的心血,并且在范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习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不欺精神是精华,不欺思想更是范仲淹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不欺的原动力是无私,范仲淹的不欺思想包括不欺国,不欺君,不欺民,不欺良心。不欺良心是不欺的根本,是基础;不欺国、不欺君的落脚点是不欺民。在践行不欺的过程中,范仲淹不断完善和提升着不欺思想的内涵。“忧乐观”是不欺的核心,是不欺思想的升华。范仲淹一生清廉,是不欺思想的结晶。

2002年,市委市政府广泛听取意见,成立修复花洲书院委员会。仅用三年时间,精彩、圆满地完成了这项德政工程。就这样,不欺堂应运而生,定格在穰原大地,成为传承不欺精神的胜地。修复花洲书院,为的是传承、弘扬优乐思想;范仲淹和他的学生贾黯,非常看重这个由几千年传统文化升华出的不欺精神,终生在“无私”上下工夫,并真正践行。新时代,需要学习、掌握、借鉴他们的精神,努力修养自身,名副其实地做到不欺党和国家、不欺人民、不欺自己良心的新时代“三不欺”。千百年来,我们邓州人在传承、弘扬、践行不欺精神上,有许多动人故事,当今,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继往开来的宏伟事业,更需要不欺精神。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多年的风雨历程,越来越证明是无比光荣、伟大、正确的,是战无不胜的。比照范仲淹不欺君的精神,我们要无比坚信中国共产党,始终紧跟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走群众路线,以人为本,听民声,察民意,急民所急,解民所忧,这是新时代升华了的不欺民思想。范仲淹的不欺思想来源于道德修养,每个华夏儿女,要想“高风亮节”“道德高尚”,都必须修养自己,特别是共产党员,能否保持先进性,关系着我们国家的前途。每一个党员都应当从范仲淹的不欺思想中汲取必要的精神营养,使自己有一颗合格的共产党员的“良心”。这颗“良心”,是伟大的党性,是更高层次的不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砥砺就是先进性的见证前行,为实现共产党人的远大目标而无私奉献一生。

花洲书院是雄踞于中原沃土的一座精神丰碑,不欺堂熠熠生辉,忧乐观像常青树一样,永远不会凋谢;不欺精神也必将永远璀璨在历史的长河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