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知邓功绩拾零(上)

2019-02-26 10:26:35 作者:刘德洲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凡是了解中国历史的人,大都知道北宋名臣范仲淹在邓州花洲书院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千百年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精神”,一直被世人广为传诵。范仲淹为什么来到邓州,他在此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让我们上溯千年,去寻找范公知邓期间惠泽邓州的功绩。

  庆历四年,范仲淹因主持的改革夭折,自请外放,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兼知州。庆历五年十一月,以疾求解边任,请知邓州,遂以给事中、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到邓州赴任。

  邓州地处豫西南,为豫鄂陕三省雄关。六山嶂列,七水环流,舟车汇通,地称陆海。夏、商、周三代为诸侯国,秦汉之后为中州名郡。公元前678年归楚,因物阜民丰,称穰邑,秦设穰县,隋开皇三年置邓州。宋初为武胜军,后改为邓州,亦称南阳郡,属京西南路,又叫南阳郡,辖穰、南阳、内乡、顺阳、淅川五县,即今南阳市的大部分地区,治所设在穰县,即现在的邓州市。当时出知邓州的,多为中央要员,如张永德、赵普、苏易简、寇准、张知白、陈尧咨、刘筠、谢绛等,他们或为宰相,或为重臣,或为名将。

  范仲淹知邓时已57岁,且患有严重肺疾,同时遭受了庆历新政失败的严重打击,但忧国忧民的思想始终不渝。来到邓州后,他关心百姓疾苦,与民休戚与共,政平讼理,泽溥邓人,佳话传千载而不衰。

  以邓为家 心系苍生

  北宋庆历五年,北宋与西夏议和,时为州知州兼陕西四路沿边安抚使的范仲淹,遂向仁宗上《陈乞邓州状》,求解边任。其言曰:

  据延路奏,所定疆界,并已了当,仰保安军、镇戎军榷务通行博易者。事或宁静,理当改更。其陕西边事,自有逐路经略使处置。惟此四路安抚司,今后别无事务,欲乞朝廷指挥废罢。臣则宿患肺疾,每至秋冬发动,若当国有急难之时,臣不敢自求便安,且当戳力。今朝廷宣示西事已定。况州原系武臣知州,伏望圣慈,恕臣之无功,查臣之多病,许从善地,就访良医,于河中府、同州或襄邓之间就移一知州,取便路赴任,示君亲之至仁,从臣子之所望,实圣造,得养天年。

  范仲淹的以疾请知邓州,还有其无法言表的内在原因,即朝廷内部保守派加紧对革新派的围攻、迫害不择手段,范仲淹觉得自己继续留在西北,挂着军职,无疑祸多福少,所以才上《陈乞邓州状》,请知邓州。当年十一月十四日,仁宗同意他的请求,仍保留资政殿学士的馆阁职称,转给事中知邓州。范仲淹遂带着病残的长子纯,从州南下,到邓州赴任。

  范仲淹到邓州上任后,勤于政事,恪尽职守。为切实了解老百姓的疾苦,他经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在他当时写的《依韵答提刑张太傅尝新酝》中就有这样的诗句:“长使下情达,穷民奚不伸”。他的“七里河边归带月,百花洲上啸生风”的诗句,为我们留下了他早出晚归拜询邓州父老的感人情景。

  他常把百姓的疾苦挂在心头,有年冬天邓州大旱数月,范仲淹急在心头,在其诗中自白:“南阳风俗常苦耕,太守忧民敢不诚。今秋与冬数月旱,二麦无望愁编氓。”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使百姓安居乐业,范仲淹还按照当地风俗,带领僚属参加民众的祭风师活动。

  他祈求风师刮风要大小适时,以使万物生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不要刮大风影响水路交通,六、七月间雷雨天,不要刮风吹散云彩,引起天旱,使庄稼枯黄。秋高气爽的十五晚上,若有云彩遮住月亮,要把云彩吹散,让天下百姓享受明月清风,尽情高兴。他说,这不只是对地方长官的奖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天下苍生。为了感动风师,他先行斋戒,再登坛拜祭,以至于叩头至地。他做得很严肃,很认真,很虔诚,表现了他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范仲淹在邓州还大力整顿风俗,教化民众,使当地百废俱兴,一派太平景象,正如他在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庭中无事吏归早,野外有歌民意丰。”

  范仲淹到任后,看到邓州“风俗旧淳,政事绝简,心方少泰,病宜有瘳。”于是把寄养在京城妻兄李家的二儿子纯仁、三儿子纯礼及女儿也接到邓州一起生活。庆历六年,他的新婚妻子张氏夫人,又为他生下了第四个儿子纯粹。

  庆历八年正月,范仲淹突然接到朝廷诏令,要他任荆南知府。当地官员及百姓闻知,在府衙门前排成长队,向下达诏令的官员请愿,请求让范仲淹留下来,继续担任邓州知州。范仲淹自己的身体刚有好转,加上长子纯佑因病瘫痪在床,而次子、三子都在花洲书院读书,四子纯粹刚刚三岁,他也不愿意再调动。因此上书请求继续留任,皇上特别恩准了他的请求,直至皇元年正月,才离邓赴任杭州。 (待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