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酒话

2019-01-16 09:20:42 作者:高定杰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在诸多冠以“文化”二字的生活习俗中,酒文化最具文化特质,它不仅使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礼仪、典章浸润其间,就连婚丧嫁娶、庆典祭祀等民俗活动也无不因酒的介入而丰富多彩,它不断吸收周围诸文化之精华,又给周围文化以不同程度的影响,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博大精深。

  有关酒的诞生传说就极有文化内涵,在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中,杜康乃酒祖。言及杜康,可谓无人不知,曹操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更令杜康名闻天下。据说,杜康为黄帝贮粮,发现储粮的树洞里有液体流出,闻之异香,品之觉其味尚需改进,日思夜想,几近着魔。忽梦中得一仙翁指点,需在酉时取三位路人之血加入方可甘醇,杜康遂于酉时持碗于道向人求血。遇第一人乃一书生,战战兢兢以针刺指;第二人是一武士,二话不说拿剑破指;第三人为一狂徒,疯疯癫癫用刀剁指,三滴血加入后果成佳酿。君不见,“酒”之字形即会意“酉时三滴血”;君不见,酒席刚开之时,人人矜若书生,谦谦君子;酒过三巡之后,个个势如武士,慷慨激昂;及至酒宴将终,众饮者狂态毕露,放浪形骸。此乃三滴血所致也。

  提到酒文化,首先想到的是文化圈,历代的文豪大师,似乎都与酒有着不解之缘。

  四大名著皆因酒的滋润而分外精彩。假如没有酒,冷子兴如何演说荣国府,红楼一梦不会有;假如没有酒,孙悟空甘愿做个弼马温,安能西游精神抖;假如没有酒,宋公明不会一怒题反诗,梁山好汉群无首;假如没有酒,刘关张焉能桃园结金兰,三分天下写春秋?

  小而言之,日常生活中的饮酒活动是更加平民化的酒文化。

  正规的或是有领导和长辈参加的酒宴,座位主次、敬酒顺序等都有礼数,长幼尊卑不能乱,否则,闹别扭,生嫌隙,掀桌子摔碗也不鲜见。若是朋友聚会,则随便多了,以尽兴为要。

  三十年前的酒宴似乎文化氛围更浓些,虽多无大观园里那些小资们行酒令赋诗文之雅兴,但也少有张飞李逵之辈喝酒的粗莽。在我们邓州,划拳猜枚则带着豪爽,富有激情,赢家似打胜仗的将军,指杯严命“喝”,输者只能俯首听令,若有辩解推辞则有被罚酒之虞。

  大概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划拳猜枚渐渐悄离酒桌,大杯醋碟霸气登场,酒风趋向豪放,劝酒词也不断创新和丰富。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宁可肠胃喝出洞,不叫感情有裂缝”“男人不喝酒,枉在世上走”等等,但吃着药的不宜饮酒,若正服用头孢,那喝酒绝对是玩命。

  看过一篇上海人写的文章,题目挺吓人的,好像叫《活着从南阳回来》,是说到南阳出差,热情的主人为尽地主之谊,天天以酒相待,劝酒词情真意切,却之不恭,每次不醉不休,苦不堪言。其实,别说是内秀的南方人,即便是粗犷的北方人,在一套套经典劝酒词的洗脑之下,若非草木之人岂能不开怀畅饮?但酒至终场,雄赳赳出场的酒场演员们,谢幕离场之姿大致三种:不扶墙走、扶着墙走、扶着墙也不能走。

  近年来,人们开始注重养生,加之开车多了,酒风式微,酗酒渐少,醉卧街头的现象已基本见不到了,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酒文化的升华。

  对于酒,爱者赞,厌者毁,见仁见智。记得郑板桥有首诗,上阕首句云“无酒不成礼仪”,而下阕首句却说“酒是穿肠毒药”,这是辩证的评价,旨在让人掌握饮酒之度。实际上,饮酒之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微醺之时,思维敏捷,妙语连珠,飘然欲仙,妙不可言,此时,无论独酌慢品,还是聚友神侃,均达饮酒佳境。而饮酒失度,或伤身,或失礼,或为笑柄。

  说到酒场笑话,笔者分享一则亲历轶事给诸君一乐。幼时,有一邻人嗜酒,但家徒四壁,后因无钱买酒,感生活无望,生弃世之意,遂拿毒鼠药以酒服之。此君死后“一七”之时,其妻头痛欲裂,药不能医,村中长者曰:死夫来家索讨,“搓柱”即可。一老妇将筷子立于盛水之碗中,边搓边念念有词:要钱乎?要饭乎?要衣乎?筷皆不立,待说到酒时,筷子立马站稳,急命人拿酒洒于坟头,妻头痛之症立愈。此君不仅死法标新立异,且死后索酒一事亦属千古奇闻,其嗜酒之甚也算登峰造极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