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曲子中的《红楼梦》

2019-01-16 09:17:24 作者:刘先锋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一部奇书《红楼梦》,不知倾倒了多少痴人,也不知有多少艺术形式为它演绎、传播,《红楼梦》的曲艺作品有多少不得而知。单就大调曲子这个曲种而言,据笔者不完全考究就达近百个段子,真是情有独钟!绝大多数段子构思之奇,文笔之美,曲牌之妙,实令人一咏三叹,拍腿叫绝。

  邓州曲场演唱红楼曲子频率最高的当推《黛玉悲秋》。其开篇为:大观园万木起秋声,漏尽灯残梦不成,人间难觅相思药,天上应悬薄命星。曲子缓起,一缕凄婉哀怨之情,便把人带入那缠绵的红楼氛围中了。

  紧接着叙述故事:时值重阳将近,林黛玉病势加增。但见她朱唇淡白,云鬓蓬松,蛾眉紧皱,杏眼朦胧。有一时自言自语,有一时默默无声。终日里闷坐无聊,叫紫鹃你随我到园中一行。很快进入意境:紫鹃上前忙搀定,雪雁掀起翠帘笼,她主仆步出潇湘馆门庭,呀嗨嗨,这一种凄凉景况迥不同。叶萧萧暮云千里挂长空,满院中点点黄花影玲珑,栏杆外竹叶森森似苍松。

  既谓之悲秋,必渲染秋之悲处,也是全曲描写秋景的高潮所在:古树起悲声,海棠剩残红,昔日馥郁桂花儿风,凄凉凉零落还留井上桐。林黛玉动感情,倚栏愁绪增,自来吟诗作赋厌闻秋声,真乃是物老悲秋古今同。

  此时林黛玉眼中的秋色不是收获果实季节的喜悦,而是由她的身心特定景况所联翩的万物肃杀、人生苦短:怪不得欧阳作赋妙不可名,宋玉登高感慨生。韶华依然在,万景一旦空,好似月有盈亏人有死生。上天呀既然有春夏何必有秋冬,年年发芽岁岁长青,百代人不老,雨润草常生,学一个不凋不谢广寒宫。悲苦的心景折射出对生长收藏、成住坏空的无奈和对岁岁长青、不凋不谢的憧憬!

  后边演绎的是贾宝玉前来探望黛玉,情切切,意绵绵,由怜及情,反生龃龌的情节。虽然是由悲秋心景转到了人物活动,但其语言也极富特色,彰显出了曲艺形式的魅力。如形容林黛玉朦胧病榻那一段:贾宝玉低头无言床沿下坐,仔细观妹妹的病娇容。柔气儿一阵喘嘘一阵嗽,细声儿一会哎哟一会哼;云鬓儿一边蓬松一边散,粉脸儿一时白来一时红;玉腕儿一只竖着一只横,天然足一只蜷来一只蹬;鸳鸯枕一边垫起一边靠,书本儿一卷抛西一卷抛东。病娇容捧心西子差不多少,就是那妙手丹青也难画成。真乃是神游洛甫三秋水,也恰似梦绕巫山十二峰……

  《黛玉悲秋》的情节在《红楼梦》原作中字字珠玑,生动简练,并无大段心理活动,而大调曲子将其铺展开来,缠绵悱恻,哀婉细腻,实收异曲同工之妙,亦令人椎心泣血,扼腕长叹!

  大调曲子原称鼓子曲,属曲牌联缀体的一个曲艺曲种。其渊源可追溯到汉时相和大曲,受元北曲影响较大,成形于清乾隆年间。它的曲牌旋律多原汁原味地传承了明清时的民间小曲,是我国历史音乐宝库中保存下来的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它的《倒推船》《码头》《劈破玉》等一个曲牌长达百拍以上,有“中国古代伟大的交响乐”之誉!

  历史上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参与了大调曲子的创作与再创作,因而使它如陈年酵酒,清雅纯正,醇厚绵长,或舒展悠扬,或跌宕起伏,意蕴深远,美不胜收,真乃曲终裂帛,绕梁三日。

  当风清月明之际,众曲友围坐厅堂,香茗慢品,三弦担纲,古筝、琵琶谐之,一曲前奏《高山流水》倾诉寻觅知音之意未尽,主唱者牙板击节,亮喉顿嗓,抑扬顿挫,气度恢宏,悲处如泣如诉,乐处似闻莺啼。进而,在曲牌特定之句,亦往往是情节高潮之际,全场曲友和着主唱者旋律一齐伴唱,真是人人纵情,个个欢畅,都已沉浸到大调曲子的意境中去了。

  此曲若是《红楼梦》,置身其间,岂能不酣醉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