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境内大明藩王的那点“桥”事

2019-01-02 16:00:38 作者:尚廷普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如今,在通往渠首的快速通道上,“得子桥”的路标高高地明示在路旁。

  据《明史·诸王列传》记载,唐顺王朱宙西去香严寺,一路人马从南阳王府出发,过穰东,走白牛,行至于此,丁妃娘娘在此拜佛求子,果真灵验,没多久就生下后来的唐端王朱硕,此桥因故被命名为“得子桥”。

  前几年,邓州市政府对得子桥进行了整修,桥面上的石质护栏很是完好平整,桥身保护较好,相当坚固。据说,石桥四角原有四个石人,如今早不见了踪影,一些护坡条石,散落在桥头、河中、地边。

  在匠人们的打磨雕琢中,新旧石材和谐共存,砌起了得子桥的新肌体,不过如今的修复不是为了实用,更多的是为了对历史的记忆和凭吊。

  一条象征着皇家专用的石质雕龙,自然也镶嵌在桥拱的顶部中间,龙头朝北,龙尾向南,它们也惨遭破坏,如今淹没在杂树野草之中,若不仔细看,还真有点难以发现它们。

  不知何时,得子桥头的黄楝树以及与它有关的传说都已成为记忆。不过,在桥头有人新修建了一间不大的道观小庙——龙王殿,倒也为得子桥增添了一点神秘和灵气。

  据说,清初得子桥还是南阳一处颇有影响的风景名胜。传说得子桥很灵验,只要不生育或是求儿子的大多会到此地烧香叩头,虔诚拜佛,结果都会如愿以偿。有了这些传说,每年都有大批豫、鄂两省的善男信女慕名前来得子桥,焚香跪拜,祈求心想事成。

  有诗为证——清初雍正皇帝的老师彭始抟的父亲彭而述,在《得子桥·十方院》中写道:“我闻此寺肇唐藩,朱邸金碧纷想错。忆昔南阳全胜时,平沙特地起楼阁。”

  站在河堤上,回望得子桥,只见满眼的绿色包围着桥身露出的一溜白,完全看不出了石桥的模样。

  真可谓“穰邓古道得子桥,音尘绝。音尘绝,西风烈日,南阳王府宫阙”。

  九龙普济桥(唐王桥)

  在邓州市九龙镇与淅川县九重镇交界的刁河上,有座古石桥,它有个官方名字叫“普济桥”。

  据相关资料记载,明代南阳唐定王朱五世孙唐顺王朱宙,每次西去淅川香严寺上香,有时喜欢顺道引弓狩猎。明明是为了唐王过刁河之便,明代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在此修建石桥一座,可当政者偏要取“普济众生”之意来为它命名。不过,老百姓认死理,不记“普济众生”的虚好,只认为它是为唐王方便,就坚持称它为“唐王桥”。

  唐王桥桥身结构谨严,桥面较好,作为藩王桥所必须镶嵌的龙头龙尾实在已难觅踪影,石质栏杆也无一幸存,当年筑桥的条状大青石在河道里随意散落,桥两端的护坡条石也是滑落的滑落、松动的松动。

  传说当时修桥时,河水一直湍急凶猛,每当桥墩修好,要铺设桥面石板,就会有急浪袭来,把桥墩一下子冲得五零四散,如此这般屡建屡废。于是,修桥负责人就把这种情况呈报给唐王,说其中的原因是刁河里的鳖精在作怪。

  唐王得知后,勃然大怒,立即组织弓弩手,在恶浪袭来之时,一齐射之,终于降服了老鳖精,使石桥得以顺利修建,为此还在桥畔修建了呈祥寺,并在寺内广植银杏树。

  如今,呈祥寺仅剩下已成危房的二殿,二殿外包的砖面已垮塌,里面纯土坯的墙体完全裸露着,在风雨的剥蚀下,已变形、松散,毫无抵抗力,似乎只需轻轻一捣,它就会立马倒下那疲惫的身躯。

  寺院内,仅存的一棵古银杏树,也没能得到很好的保护,树的根部虽然也修建了保护圈,但一些丝瓜等藤蔓植物恣肆地将古树层层包围。

  庞大的白果树大多数枝干已枯死,几个树枝上虽说长着绿叶,但也生力不足、病恹恹的——

  也许它只是默默地见证着寺院的发展和沧桑;

  也许它也不解王朝的兴衰和更替;

  也许它看累了唐王桥的欢笑和冷清……

  唐王桥一带,古称为谷塘塬,1500年前北魏著名的皇帝孝文帝,就驾崩于战争前线的古塘塬。

  今天站在刁河堤岸上,既看不到孝文帝征战、驾崩的任何标识,也看不到大明王朝南阳藩王的车痕马迹,战争的烽火硝烟,狩猎时的纵情游玩,都已化作天边的一抹白云,引人无限遐思和慨叹!

  九龙桥、阜民桥、得子桥、普济桥如今都已筑了新桥,它们不再承受车马的碾压,但若不加紧保护修缮,恐怕珍贵的帝王桥梁最终将会不复存在。

  沿着唐顺王西行上香的古道遗迹一路走过来,每一步就如同踏在历史的车辙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风雨沧桑。(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