诤谏重臣贾黯:邓州惟一的文状元

2017-03-30 09:00:20 作者:漠 风 来源:
分享到:

    邓州网讯 贾黯(公元1022年―公元1065年),字直孺。宋代河南邓州人,以直言敢谏闻名。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丙戌科状元,迁为著作佐郎,值集贤院,历官左正言、开封知府、中书舍人、给事中、御史中丞等职。拜谒范仲淹:“某晚生,偶得科第,愿受教”,范仲俺以“不欺”赐之,贾黯终生践行。临死前留遗书,请宋英宗称其亲生父亲濮王为伯父。欧阳修称他:“黯为人刚直,但思虑或有不至耳。”

    贾黯担任谏官,敢于上书言事。是第一个向朝廷提出韩琦、富弼、范仲淹可以委以大任的重臣。杜枢复审张彦方一案,准备对原判加以驳斥和更正,冒犯了朝廷意愿,用其他罪名将杜枢贬职。贾黯谏言:“杜枢没有犯罪,而降职由朝廷直接决定,没有臣下上奏对他进行弹劾。恐怕从此以后权贵宠幸之人,所说一旦被听信,就会暗中大肆以谗言诋毁,使善良之人遭殃,不能不对此有所察觉。”宋代允许进谏者论事不递状文,贾黯上奏说:“谏官、御史,既然已被朝廷疏远,不曾参预朝廷政事,不免利用一些传闻,一旦有不符之处,朝廷就对他们加以责难,这不是广开言路的办法。请求像唐太宗任用王、魏征进谏的办法,每到上奏言事,任凭谏官一人随时进入。”朝廷担心言事官共同进谏,造成议论。就下诏:“凡是要聚集一起上殿进谏者,都要禀告中书听候消息。”对此,贾黯谏言:“如今能上殿言事的人,只有谏官、御史,如果要听候中书消息,将会堵塞言路,陛下就不能知道朝外之事了,请求还是像过去一样。”可惜,贾黯的这些合理谏言都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

    侬智高(1025―1055年),北宋时期傥犹州人(今广西)。侬智高反叛,余靖任桂州知州,杨畋安抚广南东、西路,朝廷都答应他们全权处理。贾黯说:“二人共同统治,指挥不一,这样下面的将领将无所适从。余靖主要节制西路,如果叛军向东进犯,那么余靖就不能统辖,无法指挥众将,不如让余靖一人统辖东、西两路。”朝廷听从了贾黯的建议。

    皇佑四年(1052年),贾黯为同修起居注,改判盐铁勾院,升任左司谏,上奏建议全国重新设置义仓,朝廷将其建议下达各地进行讨论,人们的意见不一致,贾黯也反复辩说分析,最后仍然没有实行。宰相刘沆请求朝廷内外的各种推举奏书,都按照诏令一样,不要使用旧例。人们认为这样不方便,贾黯上奏建议废除这一规定。狄青授予枢密副使,贾黯说:“建国之初武臣旧将,辅助皇帝建立大业,消灭其他敌国,功绩卓著者,数也数不清,但从来没有军人进入帐幕的。”

    益州推官桑泽的父亲留居乡间,已经病逝三年。后来桑泽被不知此事的人调到京师,被人发觉后离开了京城。贾黯上奏加以弹劾,桑泽被终身废禁,不得任用。

    当时朝廷诏令两制、两省的官员只能是公事才允许到中书、枢密院见皇帝,大臣们心里都知道此规定不妥,但都不愿自己说出来。贾黯任许州知州后上书朝廷:“其他官员都能见到陛下,但侍从近臣,反而如此疏远排斥怀疑。曾听说先朝任用王禹请朝,所有官员都在政事堂拜谒宰相;枢密使也必须跟从百官一起等待接见,来防止各种贿赂。诏令颁布后,左正言谢泌上书朝廷,认为这不是皇帝完全信任大臣、大臣施展才智报答皇帝的行为。”宋仁宗见到贾黯奏折后,立即收回诏令废除前面颁布的规定。
贾黯调任襄州,迎取父亲到官府,他的父亲因朋友在,无法前往,就派遣直厅卒前来致以问候。贾黯鞭打直厅卒,激起父亲愤怒,当日傍晚回归乡里,不久,得了重病。贾黯知道后,内心很不安,请求调往郡县解除官职来赡养父亲,没有得到回复,就弃官而去。而御史吴中复等弹劾贾黯擅自抛弃州府官印,扰乱朝廷法规,贾黯被贬为郢州知州,还没有前去任职,父亲过世。

    服丧期满后,贾黯暂管三班院,成为翰林学士。唐介等人由于谏言陈升之不应当独揽权柄,滥用权势,都被调离京师等候补职。贾黯上奏唐介等人能大胆进言,请求对他们宽大处理。由于自己身患疾病,请求调往郡县,改任侍读学士、邓州知州,正准备前往邓州,病愈,朝廷又任贾黯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

    升任尚书左司郎中后,贾黯代管开封府。两军监牢中的囚犯每年都有许多死在狱中,而狱吏不承担任何过失。贾黯上谏:“狱吏懈于巡视囚犯,囚犯饥渴疾病无法解决,致使囚犯死亡,请求对每年死在狱中的囚犯进行登记,而对狱吏进行奖赏和惩罚。”府中吏员名额为七百人,由于犯罪被罢官又依次授予官职的,都是在总额外补授的,贾黯请求朝廷对这些人授予官职必须是有空缺才能进行。对于断案,一些朝臣认为是贾黯一己之见,并不公平。御史中丞王畴和其朋党陈经、吕诲、傅尧俞,谏官司马光、龚鼎臣、王陶,都说贾黯固执任性,当接到朝廷颁布的赦免命令时,犯罪应当释放的罪犯他反而加罪,贾黯被免为同提举在京诸司库务。

    英宗即位,贾黯升为中书舍人,接受诏令修撰《仁宗实录》,朝廷封拜皇子,并授予皇子检校太傅。升任给事中、权御史中丞后,朝廷任吕诲为知杂事,吕诲曾经弹劾过贾黯,有所顾虑,欲以避任。贾黯了解他正直谨慎厚道,当时是为了公事,并不是有任何疑忌和怨恨,愿意长期与他共事,吕诲才就职。

    王广渊、周孟阳是先朝旧臣,多次被英宗召见。贾黯说:“满朝的贤才之臣,没有一个被召见,单独对两位先朝旧臣表示亲近,这是向天下表示本朝不宏大。请求像太宗过去一样,召见侍从馆阁大臣,来作为顾问。”英宗曾经从容对贾黯说“:我想任用人才,但很少有可任用的。”贾黯回英宗:“天下从来就不缺少人材,只不过是如何使用罢了。”退朝后贾黯就给英宗上书:“了解人材的才智;逐步培养人材;不要对人材求全责备;按条例推举人材;有所选择地加以任用。”这无疑与现代人才培养和使用不谋而合。

    贾黯25岁考取文状元,在仁宗、英宗两代皇帝期间直言谏上,钢直不阿,彰显出为人臣子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也正是贾黯的不断上谏,置自己于政治旋窝中心,导致心力交瘁,英宗治平二年,44岁而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