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 邓州市城西30华里的庙沟河畔,居住着一个有200多人口的村落,村里人在长相、生活习惯、风俗等方面与本地人有很大差异:他们脸部均为长型,高鼻粱,眉骨、额骨突出,眼窝内陷,皮肤呈深黄色,性格豪爽,为人正直、倔强,善骑射,喜狩猎、捕鱼弄水。在风俗上,遇喜就跳舞、唱歌;遇丧事,棺材横放中堂,出殡前一天夜晚,孝子手持雨伞,身背包袱,在棺材上跳来跳去,念念有词:爹呀(妈呀)回去吧!回到大洋彼岸,那里有阿里山,有日月潭。出棺时棺材小头朝前,另在棺材下面放一块木板,示意让死者灵魂漂洋过海,回到台湾……这就是邓州市的“台湾村”。
据“台湾村”陈氏后裔的口耳相传和最新发现的陈氏高山族家谱显示:他们的始祖叫依那思罗,原是台湾嘉义县阿里出兹欧部落(又称曹族)人。其母亲早年去世,父亲又在一次战役中阵亡,剩下他孤身一人过着漂泊的生活,这使依那思罗很快成长为一个十分剽悍的壮士。公元l660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征战台湾前,任福建人黄廷为副将。黄将军爱马如子,欲选一位理想的马夫,为其驯养战马。于是精通武功、善予骑射的依那思罗便被黄廷将军选为自己的马夫。由于高山族人天生的剽悍加上依那思罗精武功、善骑射、机智勇敢,又屡立战功,深受黄廷将军的喜爱。
郑成功去世后,台湾局势动荡,黄廷将军以民族大义为重,毅然率部北上归顺蒲政府。当抵达卢沟桥时,康熙皇帝就地诏命加封,封黄廷为“慕义伯”,并命黄廷部自卢沟桥南下,沿途经的各州县分散屯垦。公元l668年,依那思罗跟随黄廷来到河南邓州。黄廷所带的五营亲兵分别驻扎在邓州湍河南岸48个村庄屯垦,边务农桑边练武功,以待国家调用。
黄廷手下的将士们陆续与当地姑娘结婚成家,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因为绝大多数将士都来自闽南,信奉妈祖,黄廷便在邓州城花园街和庙沟河畔各建妈祖庙一座,供闽南南人朝拜。
依那思罗看到别入相继成家,也渴望娶妻生子。依那思罗的心思被黄廷看出。不久,黄廷托人在当地为依那思罗找了一位岑姓女子成亲,又给他建了房屋、置办了农业生产器具和生活用品。依那思罗与岑氏结婚后,为便于与当地人交流融合,以妻姓谐音改名为陈年。公元1670年初,陈年夫妇生了第一个孩子,取名元珍。之后,又相继生了3个孩子,分别取名元勋、元珠、元杰。后经代代繁衍,这里逐渐形成了一座陈姓村庄,人们谓之“台湾村”。这便是今日邓州“台湾村”的由来。
陈年等儿子长成人后,让次子元勋、四子元杰返回台湾嘉义县阿里山老家,希望在台湾延续香火。后来,陈年曾回台湾看过他们。陈年去世后,葬于今邓州下营村庙沟河畔,享年72岁,后人还为他立碑纪念。陈年去世不久,岑氏也与世长辞。自此以后,邓州的元珍、元珠与台湾的元勋、元杰失去了联系。
近年来,邓州的一些文史工作者通过对台湾村的进一步挖掘研究,根据所发现的历史资料,邓州台湾村还聚居着周、林、蔡、黄、陈五姓的高山族同胞,现有1276人。据了解,当年郑成功率大军收复台湾时,周氏家族始祖迪摩达奥周殿卿被封为骠骑将军,林氏家族始祖林钟被封昭勇将军,蔡氏家族始祖安笃斯旦蔡万通的父亲不幸阵亡,黄氏家族始祖安达依鲁黄延山被封为游击将军,陈氏家族始祖依那思罗陈午被黄廷收为马夫等。
如今邓州“台湾村”村民与当地其他民族和睦相处,以收购、加工、销售废塑料为龙头,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已成为邓州和相邻的内乡、淅川两县废旧塑料加工集散地。全村255户人家,近70%从事这项经营。有10多户成了百万元户,家家盖了新楼房。初中文化水平以上的占50%以上,专科以上文化水平的125人以上,占总人口的10%。国家工作人员和从事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人员229人,占18%。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这里已成了旅客访古探奇、了解高山族和媒体记者、有关人士采访考察的一个热点。该村始祖依那思罗第九代孙陈相贤、陈相富和第十二代孙陈堂三等触景生情,代表全村村民诚恳拜托所有关心“台湾村”的朋友,当个跨海“红娘”,帮他们和在嘉义县阿里山的邹族陈氏人联系上,以便骨肉同胞早日团聚,双方续谱排辈,祭祀先祖,共同续编纂修一部完整的邹族陈氏家谱,实现子孙后代的企盼。同时,他们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入力,借纪念始祖诞辰356周午之际,将陈年夫妇之墓重修,重新刻制墓碑,并在村口新建了一座牌坊,上嵌“台湾村”三个大字。楹联为:祖启台湾源华夏,屯居邓穰融九州;精诚团结盼台湾回归,同舟共济促祖国统一。至今“台湾村”还保存着黄廷将军用过的头盔、军用罗盘和半截石碑等。目前,“台湾村”的各遗址、景点的规划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依那思罗墓碑已重建,高山族陈氏族人准备在原遗址上重建祠堂、妈祖庙、黄廷墓以及黄廷和依那思罗的塑像,让海内外人士缅怀和纪念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台湾村”自发现20多年来,引起海峡两岸的普遍关注,在新闻媒介引起了轰动,各地报刊记者纷至沓来进行采访报道,一些学术团体专家前往调研,旅游团体又陆续组团参观。特别中央、南京等电视台录制的大型“台湾村”新闻记录片在台湾岛播放后,引起各界人士强烈反响,台湾中华博运文化中心曾致函请求组团赴台寻根问祖。我们相信,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相聚的时间不会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