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敕赐邓州惠润庙额碑初探(上)

2017-02-28 09:43:24 作者:许满贵 来源:
分享到:

    邓州网讯 “古道斜阳观碧落,容总细雨抚黄庭。”这是民国三十五年(1946),时任邓县县长刘万斯为惠润庙庙额碑书题的碑联。“碧落”,道家称东方第一层天,泛指天上、青天(天空)。“黄庭”,即《黄庭经》。《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内丹家)奉为内单修炼的主要经典。《正统道藏》染丘子注序:“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地中人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读敕赐庙额牒文及碑亭碑联,可知“惠润庙”与北宋第八位皇帝徽宗崇尚道家相关。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希清认为,宋徽宗敕赐邓州惠润庙额碑应是国宝级文物,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惠润庙额碑牒文暨阙字花押

    邓州惠润庙敕赐庙额碑现立于邓州市城东13公里处的腰店乡孙楼村惠润庙内。此碑原立于惠润庙大殿前,碑身下部已经断残。碑现残高140厘米,宽77厘米。圆首,碑额为楷书“敕赐庙额”4字。碑文共8行,每行长短不齐,字大小不一,计181字。首行l4字扁而宽,字径约l0厘米,为尚书省批复敕赐惠润庙额牒文;第2、3、4行计111字(补刻11字、阙2字),为呈文,字径2厘米;第5、6、7行计26字,为笔力遒劲的草、行书,字径约l0厘米;“敕 故牒”草书下为楷书年款;第8行计20字(补刻1字、阙花押),为官员衔名及花押。现录如下:

    尚书省牒邓州穰县太平村惠润庙

    权提举京西南路常平等事木辙状:据知邓州穰县戴特立状,本县自春以来两月不雨,[二麦干黄,秋寒]□种。境内太平村湍河有白龙潭,特立遂行斋戒,于四月三日躬亲致祭,就本潭祈祷。当日雨降,[至初四日止],□泽足。契勘本潭上有小庙一所,未有名额,伏望特赐庙额或封爵号申闻事。

    牒奉:

    敕宜赐惠润庙为额。牒至准。

    敕:故牒。宣和三年五月十九日牒。

    中大夫、守右丞王花押 通议大夫、守左丞张花押 少保、太[宰][花押]

    断残碑年代补刻牒文考。《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二一二《南阳府》三《祠庙》载:“白龙庙,在邓州东太平村。湍河南岸下有石潭,时启时闭。宋宣和间,祷雨皆应,赐名惠润,尚有断碑。”《嘉庆大清一统志》收录的资料截止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可见此碑在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以前就已经断残。由于此碑已成断碑,所以其牒文也已有阙文。现在断碑下部,不知何人何时在牒文第二行的右侧下边,补刻有“二麦干黄秋寒”六字;在牒文第三行的左侧下边,补刻有“至初四日止”五字;在牒文的末行右侧下边,补刻有一“宰”字。这些大概是在补断碑的阙文。但是,通读全碑牒文,照此补上之后,仍有残缺。初步看来,“二麦干黄,秋寒□种”,“种”前当缺一字;“至初四日止,□泽足”,“泽”前也当缺一字。“少保、太[宰]□”,“太宰”后当缺一花押。

    敕牒文“□泽足”阙字考。检索《中国基本古籍库》,共有“□泽足”126条,其中“雨泽足”90条。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导师、教授张希清考证:宋徽宗敕赐惠润庙额牒文“当日雨降,[至初四日止],□泽足”中,前已有“雨”字,为避免重复,此处可能不用“雨”字。而“秋寒□种”的阙文难于推测,“□泽足”的阙文,在其他用字中,“澍泽足”虽有九条,但均出自《新唐书》卷一○八《刘仁轨传》;“霈泽足”三条,均出自元代泰不华《祷雨歌并序》;“雪泽足”虽有四条,但均不合时令,那么,最有可能者只是“甘泽足”或“膏泽足”。“甘泽足”四条:一出自北宋李昭《乐静集》卷七《敕谥灵慧大师传》;二出自上引南宋陆游《渭南文集》卷二十四《严州马目山祈雨祝文》;三出自南宋洪迈《夷坚志》丁卷二《龙溪巨蟹》;四出自元人张泰亨《新修龙洞灵惠公庙记》。“膏泽足”四条:一出自上引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三所载太平兴国七年(982)五月己未的诏书;二出自南宋林《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五《灾祥》注引《政要增释》;三出自元吴澄《吴文正公集》卷六十二《题东溪耕乐图后》;四出自清钱澄之《田间诗集》卷十五《客隐集》之《九子峰歌为石埭令寿郭昆冶太守》。二者相比,牒文中作“甘泽足”的可能性大概会较大些。

    敕牒文末尾系衔花押考。关于牒文末尾系衔“中大夫、守右丞王[花押]”者为何许人,《宋史》卷二一二《宰辅表三》、《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十二载:宣和元年(1119)十一月戊辰,“王安中尚书右丞。自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迁中大夫除”。宣和三年(1121)十一月丁丑,“王安中尚书左丞。自中大夫、尚书右丞除”。据此可知,宣和三年五月十九日的“中大夫、守右丞王”无疑是王安中。关于牒文末尾系衔“通议大夫、守左丞张[花押]”者,《宋史》卷二一二《宰辅表三》、《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十二载:宣和元年(1119)“十一月戊辰,张邦昌尚书左丞。自通议大夫、尚书右丞除”。宣和三年(1121)十一月丁丑,“张邦昌中书侍郎。自通议大夫、尚书左丞除”。据此可知,宣和三年五月十九日的“通议大夫、守左丞张”则无疑是张邦昌。
 
    而牒文末尾系衔“少保、太[宰]、[花押]”者又是何许人呢?《宋史》卷二一二《宰辅表三》载:宣和二年(1120)“十一月庚戌,王黼自特进、少宰兼中书侍郎加少保、太宰兼门下侍郎”。宣和三年(1121)“九月丙寅,王黼自少保、太宰兼门下侍郎加少傅”。另据《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十二和《宋史》卷二一二《宰辅表三》,宣和三年,除太宰王黼之外,既无太宰,又无少宰。据此可知,宣和三年五月十九日的“少保、太[宰] [花押]”则无疑是王黼。又据《山右石刻丛编》卷十六载《惠应庙牒》及卷十七载《应感庙牒》、《吴兴金石记》卷七载《仁济庙敕牒碑》等可知,“左仆射”、“少宰”等不署姓氏,盖为当时的惯例,则其尚阙之文为王黼的花押。

    诠释敕赐惠润庙额牒文。此碑系为记载北宋朝尚书省奉敕赐邓州穰县太平村一所小庙庙额“惠润”一事而立。“尚书省”,宋承唐制,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设“三省”(门下、中书、尚书省),下领“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提举”,官名,指管理。“京西南路”,宋朝的地方行政区,辖1府(襄阳)、7州(邓、随、金、房、均、郢、唐)、1军(光化)、31县。“提举常平”,指主管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之法的官职,实有监督地方行政之权。据碑文及上引《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二一二《南阳府》三《祠庙》记载:邓州穰县东太平村的“湍河南岸下有石潭,时启时闭”,此潭被称为“白龙潭”。潭上有一所无名小庙,大概俗称为“白龙庙”。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邓州穰县自春天以来,两个月没有下雨,大旱成灾,致使大小二麦干黄。知县戴特立遂沐浴斋戒,于四月初三日亲自到白龙潭上的“白龙庙”祭祀,祈祷龙王降雨。结果当天就普降大雨,直到四月初四日才停止,全县沾此甘霖,旱象完全解除。于是,邓州穰县知县戴特立就此事撰写了一封奏状报告给权提举京西南路常平等事木辙,木辙又据邓州穰县知县戴特立的奏状上报尚书省,并提出:“本潭(白龙潭)上有小庙一所,未有名额,伏望特赐庙额或封爵号”。宣和三年五月十九日,尚书省即奉宋徽宗的敕旨,以敕牒通知京西南路提举常平司:“奉敕宜赐惠润庙为额”。敕牒后有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安中,通议大夫、守尚书左丞张邦昌和少保、太宰兼门下侍郎王黼的花押。

    现存碑下嵌石刻,为民国三十五年(1946)邑人刘裕民出资建亭护碑说明:“此碑原在院内古楸南侧,下半毁灭,今所存者仅止上端也。民国三十四年裕民被选返乡服务桑梓,目睹基石败坏,碑身欹斜,恐年久风雨剥蚀,字迹漫灭,古珍丧失,乃谋诸绅耆保长,构亭□□□庀材,鸠工始于去岁仲冬,成于□年暮春,而立制新基磊,移树亭内,非敢□□为之后□盛传,亦聊以保存文献,俾考古者,有所征耳。邑人刘裕民识。民国三十五年三月。”

    惠润庙额碑牒文暨规制格式

    据史籍记载,宋代有不少敕赐庙额的碑文,但绝大多数是文献记载,而其石碑保留至今者,实属罕见。据此文物与诸文献记载比对,可知敕牒的书写格式等。如其一《泰山石刻大全》三十八《宋升元观敕牒碑》,原立岱宗坊北升元观内,现存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泰安城岱庙东碑廊。碑高152厘米,宽65厘米。碑文共8行,207字。(图3)此即泰宁军奉符县升元观敕赐观额碑文。现录如下:

    尚书省牒 泰宁军奉符县升元观

    泰宁军状,据兖州仪曹掾、兼兵曹娄寅亮状称,契勘兖州奉符县泰山之下有古洞天,周三十里,名日“三宫空洞之天”,载在图经是实。即目宫观并无名额,却有建封院一所,逼连岳庙之后。殿屋完备,田产颇多,只一村僧据住持,任从民间安攒邱墓,秽恶不蠲,深虑触渎真仙不便,欲乞备申朝廷改为道观。州司看详本院,委合改充前件洞天道观,伏候指挥。

    牒奉

    敕宜赐“升元观”为额。牒至准

    敕,故牒。

    政和八年六月十四日 牒

    起复太中大夫、守左丞王序 特进少保 起复少保太宰 太师 鲁国公不押
政和八年闰九月二十一日,袭庆府管内都道正、兼权措置升元观知事、洞元大师、赐紫道士李仲昭立石。

    其二,清胡聘之辑《山右石刻丛编》卷十六载有《惠应庙牒碑》,此即潞州屯留县(今山西省长治县李坊村)惠应庙敕赐庙额碑文。现录如下:

    尚书省牒 潞州屯留县惠应庙

    礼部状:承都省批送下河东转运司奏潞州申屯留县古张厚泉龙潭祈祷响应,乞加爵号事。寻下太常寺勘当,据本寺申检准本寺令节文,诸神祠应旌封者,先赐额,合取朝廷指挥。

    牒奉

    敕宜赐惠应庙为额。牒至准

    敕故牒。  

    崇宁四年二月 日牒。

    中大夫、守右丞邓花押 太中大夫、守左丞何花押 司空、左仆射花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