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 李贤(1408―1466),字原德,谥号文达,明代邓州人长乐林人(今孟楼镇长乐岭),历任吏部侍郎、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华盖殿大学士、内阁首辅等职,入仕三十余年,辅佐明宣宗、英宗、代宗、宪宗四代皇帝。
书香门第:仁义之家
李贤的先祖为蓟州(今京津一带)人,唐朝时,赴邓州做官,喜爱邓州“山水清秀、地腴民淳”,遂举家迁于邓州市孟楼镇长乐岭,耕读传家,瓜绵椒衍,至北宋徽宗时,俨然巨族大户,同族兄弟排行48人,共300余口同灶吃饭,被朝廷表旌为“仁义之家”。
邓州长乐李氏一族,书香门第,历代“累有显官”,簪缨相继。祖父李威(字希哲),“才行卓异”,元朝时,曾任陕西乾州金牌总帅,明洪武年,任莆田(今福建莆田)、翼城(今山西翼城)典史,云南江川县丞等职。
李威育有三子:李善、李良、李升。李升即李贤的父亲,“自幼端重,识见出人意表,综理家务,井然有条”,且“天性正直,好善不倦,仗义轻财,怜孤恤难”,父因子贵,在景泰元年,李升五次获封诰命,被授予郎中、侍郎、尚书学士、少保学士兼大学士等职。
李贤出生于明永乐六年(1408),天赋异禀,“器宇凝重”,少时即慕尚古今显达之人。稍长,即为州秀才(庠生),刻苦攻读,“日进月益”,于宣德七年(1432),河南乡试中得举人(解元),是年24岁;第二年考中进士,奉命到山西、河南视察蝗灾。当时,山西籍御史大夫、河东学派创始人薛 赋闲在家,李贤前去造访,“讲纶弥月”后归,更加笃学健行,常“脱然有悟”,学业精进。于正统元年被授予吏部验封主事,正统十年又擢升考功郎中,后改任文选郎中。
股肱重臣:秉公持正
正统十四年(1449)秋,蒙古瓦剌首领举兵进犯山西大同,宦官王振独断专行,怂恿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李贤为扈从官。由于组织失当,仓促应战,出现重大战略失误:英宗被俘,明军全军覆没,兵部尚书邝 、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堡之变”)。李贤几濒险境,死里逃生。
明英宗之弟朱祁钰被众臣推举为皇帝,是为明代宗,改元景泰。柱石倾移,百端待举,为兴国计,李贤于景泰元年(1450),上奏《中兴十策》,曰:勤圣贤、顾箴警、戒嗜欲、绝玩好、慎举措、崇节俭、畏天变、勉贵近、振士风、结民心。代宗欣喜采纳,置之座右(铭),常“备省览”。
次年,针对边事不断、军备废弛等问题,又上奏《御戎策》,主张引进“车战”装甲军队、巩固国防;重视“火器”等重型武器的利用,惕厉诸将,受到皇帝的嘉奖。景泰二年(1451)冬,李贤晋升为兵部右侍郎。
景泰三年(1452),李贤赴四川考察吏治,次年转任户部侍郎,后回任吏部侍郎。新君即位,他选取古代二十二位君主之嘉言懿行,著成《鉴古录》呈送皇上,以期新皇师法古代圣王明君,并做治国理政之镜鉴参考。
景泰八年(1457)正月,明代宗病重,被迎回京师的明英宗,在大臣石亨、徐有贞的支持下,偷袭紫禁城南宫宫门,复辟皇位(史称“夺门之变”),改元天顺。二月,明英宗任命李贤兼翰林学士,入职文渊阁,不久又升任吏部尚书。
天顺初年,山东遭逢饥馑之灾,朝廷库府赈灾银两不足,皇帝召集阁僚商议。兵部尚书徐有贞担心官员贪墨资金,主张不予拨款救济。李贤恳切力谏:担心官员中饱私囊,而“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皇上遂命增拨银两抚恤灾民。
权臣石亨、宦官曹吉祥忌恨李贤才能,几次构陷李贤,忠贞之臣王翱等极力保举,李贤隐忍不辩,“非宣召不入”内阁,皇帝益加亲近李贤,尝不离左右,“顾问无虚日”。
蒙古部落酋长在靠近明境边塞狩猎,石亨蛊惑皇帝发起突然袭击,夺取蒙古传国玉玺。李贤秉公直言,玉玺无足珍重,不可轻启战端,引火烧身。
石亨愈加嫉恨李贤,而且日益骄横,皇帝“不用其言”,便怫然不悦。皇帝向李贤问计,李贤说,陛下应自主“独断”政事,明辨是非,亲贤远奸,趋炎附势之人自会消失。
耿介贞臣:革新除弊
一日,明英宗又询问李贤对“夺门之变”一事的看法。李贤陈词道,“夺门”一词岂可示于后人,莫若“迎驾”还政之辞,“夺门”一说授人以柄,会落千古骂名。英宗幡然醒悟,欣然赞同,诏令所有文本奏章勿用“夺门”二字,并革除在夺门事件中晋升的官员职务。
李贤的耿介忠直,使英宗更加信任李贤,对李贤“所言皆见听”,言听计从。
大臣于谦曾派遣纳降的人员南征,皇帝担忧军费入不敷出,可大批人马已经上路。李贤因应时局,建议把老弱之人裁汰出去,费用俭省而人不觉察。帝深加采纳。
当时明朝边境时有警情,全国各地洪水成灾。正值多事之秋,李贤机智运筹,对外制定边防御敌之策,对内宽待体恤黎民百姓,废除一切征敛项目。他还请求皇帝,罢掉江南织造、清理锦衣卫冤狱、停止边臣进献贡物、禁止宦官内外采购等;英宗很为难,众臣皆噤声不语。李贤据理力争,慷慨陈词:“大臣当知无不言”,岂“可卷舌偷位耶”。
天顺年间,李贤被任命为内阁首辅。
明英宗后期,有大臣进献谗言,离间英宗与太子关系。李贤顿首直谏:立储大事,当“三思”而行,“传位太子”,则“宗社幸甚”。不久,太子朱见深即位,即明宪宗。
宪宗时期,李贤极力建言朝廷革除陈规陋习,如遣返众多宫女、赦免前朝太子、废除嫔妃殉葬制度等,受到朝野同声称颂。
国之柱石:举贤荐能
李贤入主内阁为相,尤以举贤荐能、广开言路为要务。他不拘派别、量才适用,所引荐的大臣如:年富、轩 、耿九畴、王 、李秉、程信、姚夔、崔恭、李绍等人,皆能廉洁奉公、德才兼备、高蹈自守,成为明朝中兴的股肱重臣。
李贤经常劝谏皇上好贤下士,征聘隐逸之才;凡大臣举荐之人,必与吏部、兵部商讨决议;考察官员政绩,文官咨询王翱,武将问计马昂。
正统元年(1436),李贤奏请英宗皇帝,要以振兴佛寺之功力,修举国子监(太学),以加强人才培养。巍巍上庠,国运所系;文脉相传,弦歌不绝。太学作为国家最高学府,李贤以宰相之才识,经常到国子监讲学,乐而忘倦;他多次主持国子监考试、批阅廷试卷子,为明朝培养和选拔了大批人才。
择贤而用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明史》赞曰:“英宗之复辟也,……民气未复,权奸内讧,柱石倾移,朝野多故,……李贤以一身 拄其间,沛然若有余。奖励人材,振饬纲纪。……名臣相望,……伟哉宰相才也!”
中流砥柱,力挽狂澜;君臣相得,旷世稀有;君圣相贤,家国之幸也。
为政典范:道德楷模
李贤不仅是仕途通达、位高德尊的官员楷模,也是文思才涌、著述丰厚的文章圣手。他编修史志《大明一统志》,草拟诏书、奏议、表章众多,撰有诗文、墓志铭文、碑记无数。
李贤的诗博大温宏,质朴娴雅,文如其人。一首《赐绣麒麟红袍》诗作,足见李贤经世致用、治国理政的文人心志和报国情怀。
诗曰:麒麟盘绣上宫袍,天宠非常不易遭。一寸丹心惟报国,平生精力在挥毫。但思古道人情厚,敢望前修事业高。他日不惭纶阁地,浩然归老卧林皋。
惜一代英才,天不假年,遽然长逝。李贤于成化二年(1466)初,回家奔父丧时染上疾病,于十二月十四日,病故于皇帝赏赐的宅第,享年59岁。皇帝痛悼不已,辍朝三日,命工部具棺,礼部致祭,按“九坛”国祭之最高礼遇。并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达。
李贤墓位于邓州城南十里刁河之阳(北岸),其祖父李威墓位于孟楼镇长乐林,其父李升墓位于邓州城西南解放村西。因李贤任职内阁之故,三处坟茔均称“阁老坟”。
明朝邓州知州高升曾于外城东南隅(今团结路与文化路交叉口、小东关街南刘家营西北侧)为李贤修建祠宇,供人祭拜。祭文赞其“高文硕学,一代宗儒;仪型虽远,盛德如生”。
明朝进士、邓州知州余承业有诗作《谒李文达祠》,给予李贤极高评价。诗曰:古穰文运自君开,二十骑龙海上来。鹤舞竟宴惊异事,鹿鸣初宴识奇才。隆中相业应同茂,身后群言久息猜。桑梓青青祠庙在,先丘南望重徘徊。
吾乡穰邑,善地文昌;李文达公,一世无双。余生也晚,谨撷取李贤撰写的《长乐林表》之文意,凑一联句,聊志纪念,曰:一代贤相、懿行若木,根固枝茂恩荣久;文达天下、厚德如水,渊深流远世泽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