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 “邓”字的世界蕴藏着丰厚的文化金矿,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
邓字 邓地 邓姓,三者依次而生,由邓酒为三者注入血液,把三者融为一条文化的江河。站在华夏民族的制高点上鸟瞰这条沿着历史的河床流淌而来的洪流,汇聚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浩瀚的华夏民族文化的海洋。
邓字之源
研究“邓”字须从繁体“邓”字着笔,因为15亿简化汉字使用者,大多对“邓”的真实含义变得陌生。
邓由邓简化而来,而邓右侧的“阝” (即“邑”)是由“登”作为封国之后所加的处所特征,代表封地和国都(如“邢”、“邯郸”、“郭”等)。也就是说“邓”字就是“登”字。
那么“登”是什么呢?登字的词性变化注释(1):登系古代祭器;注释(2):登豆,泛指祭器与食器。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说国家大事只有两样,一是祭祀神灵,二是建设军队。由此可见,祭祀在华夏民族历史上的地位之高。作为祭器,登字是什么形状呢? “登”字系“豆”字之上带双耳者也。《诗・大雅・生民》载:“ 盛于豆,于豆于登。”意思是说,我把祭祀之物盛于豆中,再由豆中盛于登中。那么豆与登是何关系呢?《中国古代酒器管窥》载,豆者,非食物也,乃酒器也。《尔雅》: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意思是说,由于古代工具简陋,木制的酒器“豆”较小,后来有人用竹子制成较大的“豆”,被称之为笾,再后来发明了制陶术,烧制出了比竹“豆”想大多少就大多少的瓦豆,这种瓦豆被称之为“登”。原来,“登”是由豆演变而来的酒器,由于该器皿越做越大,为了便于搬动,就在豆上加了双耳,于是,豆变成了登。夏商时期,酿酒业非常发达,当时的职业中还出现了“长勺氏”和“尾勺氏”这种专门以制作酒具为生的氏族。加之青铜器制做技术已达到相当高度,堪称鼎盛,又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故华夏民族的酒器制做顺理成章地形成了大小二十四个类别,按用途分为煮酒器、盛酒器、贮酒器、饮酒器等。此外还有专门用于祭祀大礼的各类酒器。由于“登”这种酒器形体较大,因其承载量之多,登显示着对神灵更大的虔诚,于是就多用于祭祀,之后,祖先就席地而坐,弄来便于搬抬的祭祀之后的登装酒,围绕四周,用勺分舀,开怀畅饮。其繁写“邓”字旁的“阝”酷似用于从“登”中打酒的提子的倒置(实为邑,是封地、国都的意思)。
至此,我们知道了邓(登)字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魂魄。
邓地与邓姓
史料记载,夏帝仲康欲为其子设立封国,磨砺子相。苦思冥想中,看到祭祀礼仪中的祭器“登”,忽然茅塞顿开 如此厚重的祭器,既能奉宗庙,亦能格天神,真是再好不过的封国用字!于是方有登地。
做为祭器,我们知道了登字承载的文化含金量,知道了它的价值之重和它的排场之大。它饱含着庄严与厚重,更代表着对宗庙社稷天地神灵的敬仰与虔诚,尤其寄托着世人对宗庙社稷天地神灵避祸降福护佑生灵的意愿。夏帝仲康封子于邓的苦心被后世帝王所谙知,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登地,续建登国。我们继续深入探究,发现《姓氏急救篇注》说,登,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登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日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如此厚重的源渊,使我们终于知道为什么要用“登”作为国家之名,而不是用其他字命名之。我们带着惊讶与敬畏走进了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姓氏的思想内核之中,知道了先有登这个祭祀的酒器,然后有象形的登字,再然后有帝王对“登”字全部内涵的看重,最后方有帝王封登建国的决策。知道了姓氏分封承载了历代帝王封国及赐姓时怎样考究的心路历程。
历代帝王寄望后人“奉宗庙”、“格天神”,既饱含了他们对民族传统的高度重视和对天地自然的虔敬,更是对华夏民族文化的最好传承。看着邓字,站在邓地,我们分明能听到华夏民族文化流淌的涛声,分明看到了邓字、邓地、邓姓与邓酒融成了一条文化的长河,千年来潺潺流淌,顺着历史文化的河床流进我们今天的生活。
于是我们对邓氏祖先油然而生景仰之情,同时也对邓姓更加崇敬,对邓地更多了一份理情地厚爱。作为一个在邓地生长在邓地发展的自然人或者是法人,隐约之间,心中的自豪与对事业发展的自信也油然倍增。
邓酒与邓字、邓地、邓姓水乳交融
豆生登字,封登为国,以国为邓姓。因豆是酒器,方知酒与邓字、邓地、邓姓的源渊。又因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方知邓字、邓地、邓姓的文化含金量。它们互相交织、水乳交融,并且秉持着相同的文化核心。
历代帝王封登建国的初衷第一是对自然的尊崇。古时候人们对风雨雷电、旱涝灾害、山林大火、陨石地震等诸多自然现象和自然灾难不能科学解释,只能在恐惧中逐渐形成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现象的适从。其实这本身就是进步,因为敬畏的过程是探索研究与发现规律的过程,更是适应自然防御灾难意识觉醒的过程。这种敬畏自然的思想,与当今肆意破坏环境的现状相对照尤其显得难能可贵!第二是对“登”字的敬畏。前面,我们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因为祭祀的重要价值,所使用的祭器“登”所承载的内涵,就倍加厚重,“登”这一祭器也就变得无比神圣。之所以帝王封建登国,就是要让带有神圣意义的“登”护佑后代千秋吉祥,万代平安。第三是对“登”字的寄望。登是一个大祭器,“五谷丰登”的初始意思就是用五谷把“登”这个大祭器装满,祭祀社稷宗庙,祈求风调雨顺,后来五谷丰登干脆变为粮食丰收。其实这是后人对前贤意愿的演绎和践行。我们可以从以上三点想到邓地祖先以“登”为国、邓人以国为姓的文化内涵,同时从以上三点也可以看到登地的文化内核也就是邓姓的文化内核和邓酒的历史景象。“登”,作为酒器,更作为祭器,研究“登”就是对华夏民族文化的考古,这一考古工程是邓字、邓地、邓姓、邓酒的“秦皇陵”。
再让我们看看“登”字的“德”字之魂。《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完天地宗庙之后方可饮酒,或曰饮酒之前只能先祭祀宗庙社稷);“无彝酒”(不可过度饮酒);“执群饮”(禁止聚众豪饮,倡导节约粮食,营造安宁详和);“禁沉酒”(禁止沉湎酒中,荒废正业)。由上可知,华夏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虔敬和酒德的理性。我们说:崇敬天地、敬奉祖宗、理性检点、尚俭恶奢是邓字、邓姓与邓地所共同秉持的文化核心。
五谷丰登,对邓字邓地邓姓邓酒的诠释
前面我们提及“五谷丰登”的初始意思,就是在邓州这块丰饶肥沃的土地上,各种谷物丰收之后,把一个个大“登”都装得满满当当。这种景象是对邓字、邓地、邓姓与邓酒文化的注释。丰收场景告诉人们“登”这地方是一个安居乐业、祥和欢乐的国度,其潜台词是说“登”这个地方土地肥沃,丰衣足食。是否有这种内涵呢?“登”最初是酒器,再是祭器,最后带着帝王的意愿和祈盼变成了承载一个大姓之国(邓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内容的地域,其内涵的一步步变化与拓展,始终没有改变“登”字最初所具有的“承载”的意义。当它最初作为酒器与祭器时,承载的是尊崇与景仰天地神灵的酒(及其他祭品);当它作为姓氏时,承载着先人对后世子孙顺应自然、祥和兴旺的寄望;当它作为一个地域(国家)时,它承载的是全部邓地国民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未来的希冀。特别是当“登”成为后者时,邓地人民期许物质的五谷和精神的五谷同时把“登”装满。事实如何呢?我们来观看一幅邓州的史实画卷。
北宋明相(参知政事)范仲淹《依韵签提刑张太博尝新酝》诗中曰:“南阳本佳处,偶得作守臣。……时得一笑会,恨无千日醇。客有多闻者,密法为我陈。自言此灵物,尽心妙始臻。非徒水泉洁,大要 檗均。暄凉体四时,日月周数旬。其气芳以烈,厥味和而辛。涓涓滴小槽,清光能照人。固可奉宗庙,宜能格天神……”诗中描述说:朋友们隔了些时日再次聚会于南阳邓州,纷纷倾倒离别邓州的日子里喝不到邓州“千日醇”美酒的馋苦!
回过头来看“五谷丰登”的本意,我们还怀疑邓州不是“土地肥沃、丰衣足食”的所在么?没有丰收的结果何来粮食酝酿美酒?没有百姓安居乐业,何来“时得一笑会,恨无千日醇”?邓州在春秋时行政区划一度以穰邑为名(后称穰县)。穰,释义为籽粒饱满,有成语叫“九穰一秕”,就是说邓州这个地方地肥水美,盛产五谷,是个丰腴富饶的地方。千古名相范仲淹值任邓州时邓酒所赢得的盛赞则是言之凿凿的实证。实证了邓地的五谷丰登和“国”泰民安,这是“邓”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石。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我们有理由相信“邓”人体内流淌着中华民族最浓郁的文化血液,邓地积淀着华夏文化最厚重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