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烟袋锅的爷爷

2015-08-03 09:28:51 作者:鲁遥闻 来源:
分享到:
    我对抽烟的人一直不排斥,甚至有些喜欢烟味儿,可能是因为爷爷的缘故。
   
    爷爷其实不是我的亲爷爷。我未满一岁时,母亲在豫西南鄂西北交界处林扒镇的张仙营小公社工作,因为没有时间照顾小孩,所以在附近找了一户好人家寄养我。就这样,我进了爷爷家,由奶奶带着。爷爷的大孙女叫桂花,比我小几个月,我们刚好是个伴儿,一起长大。后来,母亲离开张仙营到林扒镇工作,我仍旧留在张仙营,一直待到八岁上学才离开,而每年的寒暑假仍然会在张仙营度过。所以,在我内心深处,一直把爷爷当作亲爷爷看待。
   
    我不知道爷爷的名字。在村里,大家都叫他富来爹,富来是爷爷的大儿子。他有五个儿子,依次叫富来、富有、遂有、遂法和群法,他给儿子们起的名字都很朴实,表达了一个农民的期盼和愿望。五个儿子有四个参过军,保家卫国,村里在爷爷家大门上钉了两块军属光荣的红牌子,这让爷爷很是骄傲和自豪。
   
    爷爷是个很寡言的人,说话很少。他唯一的嗜好,就是抽烟。记忆中,他天热时穿一件旧的土布褂子,天冷时穿一件黑色的棉袄,总是用腰带扎着,上面别着烟袋锅,干活累了,就蹲下来抽袋烟。烟是在自留地里种的叶子烟,村子里的老人都抽这个,就是把烟叶晒干,搓揉成碎末,再摁进烟斗里,点燃后,就可以“吧嗒吧嗒”地抽了。现在想想,爷爷那时候也就是五十五、六岁,但成年累月的劳动,太阳把他晒得黝黑黝黑的,瘦并且弯着腰,看上去已经很显老了。
   
    母亲有时候会接我去林扒镇住几天。遇到公社开大会,我就在外面等着散会,然后到会场捡烟头,用空罐头瓶装起来。有一次捡的多,装满了两大罐头瓶,带给爷爷后,爷爷很高兴,把烟头分给村里的老伙计们共享。他们把烟拆开,把烟丝倒到烟锅里,再摁摁,点着以后抽得有滋有味,还直夸烟好抽,夸我孝敬,他们给爷爷说:“你这个孙女真要得。”
   
     爷爷家在第四生产队,他在小四队的主要工作是喂牲口。小四队有五头牛,四大一小,白天牛被分派到地里干活,晚上牵回牛圈,由爷爷照看,爷爷每天夜里都要睡在牛圈。那牲口圈是小四队的主要资产,就在村子东头麦场边,东头两间低矮的土屋住人,西头就是养牲口的屋子,中间有一个门通着。
   
    牛被分到地里干活时,爷爷也去地里干活,总是干到太阳升到老高,才回家吃早饭,然后接着下地干活。渴了,就到地边小河沟傍蹲下,直接用手捧水喝。那水清澈澈的,映着天上大朵洁白的云,干净的很。
   
    那时候生活很苦,粮食不够吃,奶奶天天都是做苞谷糁红薯稀饭,擀面条都吃的很少。奶奶心疼爷爷,给他盛的红薯多,他就总是挟给我一块,再挟给桂花一块。因为儿子多,家里的事只有奶奶自己干,奶奶很累,就总是一边喂猪,一边絮叨,吵吵这一家老老少少的男人们,发泄自己的辛苦。爷爷脾气很好,不管奶奶怎么唠叨,他总是一声不吭,该干啥干啥。
   
    我和桂花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爷爷从地里回来,他总是从衣裳袋子里给我们掏出几个石榴、梨、桃子、杏、枣,或者带几根甜杆什么的,有的是在自己家摘的,有的是从田里挖的,也有些是走过别人家时给我们寻的。真没有吃的,他也会给我们带几只蚂蚱、老水牛、摇头虫回来让我们玩。
   
    爷爷很爱帮助人。他家房后不远有一个大水塘,水塘边住着一个跟村里人不太一样的人,叫张白侠,听说是划了右派给遣返回原籍的大干部,总是穿着白衬衣。村里人朴实,没有人外看他。他从小在城里上学长大,是个拿笔的人,干庄稼活不知道怎么用劲使力,爷爷便经常去帮他,给他砌猪圈、垛柴禾、种菜、浇水,啥都干。他衣服被子需要拆洗缝补,也常常拿给奶奶帮忙。
   
    爷爷很爱生产队的牛。那时候,生产队热火朝天搞生产,没有拖拉机等机械帮忙,全靠那几头牛干活,特别是春耕、收麦、秋收。牛特别劳苦,一年四季没有歇的时候,犁地时,粗粗的绳子勒进牛的骨肉里,牛勾着头往前使劲曳着,让人看了十分不忍。有人赶牛时用鞭子狠抽牛,不爱吭气的爷爷就喊他,不让抽,他心疼牛!为了让牛吃好吃饱,爷爷常常起大早给牛割草。我和桂花妹妹有时候也跟着他割草,在水塘边割水浮莲、富富苗、野牛蒡、三叶草,割完草,把草放进牛槽让牛吃,我和桂花把鲜嫩柔软的花草捧到小牛的嘴边,看着小牛咧嘴吃草,我和桂花妹妹逗着小牛,咯咯笑着。爷爷慈祥地看着我们,蹲在牛屋门外的老槐树下,叼着烟袋,朴素而开心地笑,那是爷爷很难得的幸福时光。在那一刻,有多少劳累也烟消云散,生活显得很美好!
   
    往牛槽放草时,爷爷总是说:要放匀,放一样多,要不牛就不高兴了。我们说,牛咋会不高兴?爷爷说,咋不会呢,牛通人性,你们看牛的眼睛,它会说话呢。我那时候就注意看牛的眼睛,现在还历历在目,牛的眼睛特别大,很深、很安宁,水汪汪的,真的会说话,会说特别老实的话。现在回想起爷爷实诚、慈祥、沧桑和隐忍的眼神,觉得很象老牛的眼神。
   
    八十年代初,我考上学来郑州读书,回张仙营渐渐少了。在这期间,爷爷因病去世,家里人怕影响我学习,没有告诉我。待到两年后,我去看爷爷时,他的坟前已是荒草凄凄,叫了一声“爷爷”,我便哽咽着再说不了话。原说参加工作后,领了工资,给爷爷买好烟抽,也没有等到那一天。
   
    爷爷这一辈子,纯朴敦厚、吃苦耐劳、安分忍耐,始终在那片土地上耕作、辛苦,一生没去过县城,没出过远门。在中原,在那个时代,象爷爷这样的农民有很多很多,他们一生吃苦,没有享受;一生奉献,没有索取。就和老黄牛一样,虽然平凡,但融入了大地,与大地共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