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谢绛恩泽邓州

2019-01-16 09:17:52 作者:张 峰 来源:
分享到:
  共同的政治命运

  谢绛(994—1039年),字希深,宋富阳(今浙江富阳)人。谢绛先以父荫任试秘书省校书郎,后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与范仲淹同榜第进士。授太常寺奉礼郎、知颍州汝阴县,历秘阁校理、同判太常礼院。丁母忧,服除,迁太常博士,通判常州。后入京,任国史编修官,史成,迁祠部员外郎,直集贤院。通判河南府,权开封府判官,徙三司度支判官,再迁兵部员外郎。丁父忧,服除,擢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知邓州。卒于邓州任上。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先任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司理参军、集庆军(今安徽亳州)节度推官、西溪(今江苏东台西溪镇)盐监、兴化县(今江苏兴化)县令等。后以遭贬之身主政睦州(今浙江建德)、苏州(今苏州)、饶州(今江西鄱阳)、润州(今江苏镇江)、越州(今浙江绍兴)等。进京做官4次共3年又4个月,先后任秘阁校理、右司谏、判国子监、权知开封府、参知政事(副宰相)等。在西北边防两次共4年又5个月,任边帅、宣抚使、知州等职。庆历三年(1043年)4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受命主持庆历新政。年余,因保守势力的反对,新政受阻,自请出京宣抚河东、陕西。庆历五年(1045年)初知州(今陕西彬县),年底知邓州。此后又奉命知杭州和青州(今山东青州),皇四年(1052年)春调颍州(今安徽阜阳),途中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

  同治百花洲 泽被邓州人

  谢绛知邓州,孜孜民事,据《宋史·谢绛传》载:“距州百二十里,有美阳堰,引湍水溉公田。水来远而少,利不及民;滨堰筑新土为防,俗谓之墩者,大小又十数,岁数坏,辄调民增筑。奸人蓄薪茭,以时其急,往往盗决堰墩,百姓苦之。绛按召信臣六门堰故迹,距城三里,壅水注钳庐陂,溉田至三万顷。请复修之,可罢州人岁役,以水与民,未就而卒,年四十六。”

  谢绛在邓州整治百花洲,创建览秀亭,成一方之胜。

  范仲淹知邓州时,已58岁,不但政治上遭受打击,而且身体也受到了严重摧残。但他坚持“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的理念,一到任就孜孜民事,政平讼理;深入百姓,了解民情;治水抗旱,发展农桑;营建百花洲,许民游乐;创办花洲书院,教学育人。很快便使邓州呈现一派太平盛世景象。范仲淹有诗为证:“庭中无事吏归早,野外有歌民意丰。”

  更值得赞颂的是,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9月15日,范仲淹在邓州花洲书院春风堂,应挚友滕子京之请,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借景抒情,抒发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全面、完整地总结了自己一生做人之道和为官之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其忧乐思想的高度概括,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成了邓州人骄傲千年的邓州精神。

  范仲淹惠泽邓人,深受邓州人的尊敬和爱戴。

  范仲淹离开邓州后,邓州百姓感其恩泽,不但在百花洲畔建范公祠,在古城内建景范楼。而且还将其供于邓州名宦祠,写入州志《良牧传》。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又在州城内创建三贤祠,内祀范仲淹、韩愈和寇准三位先贤。邓州人对谢、范二公创修的百花洲、花洲书院、春风阁更是爱护备至,不断修葺使之成为邓州的一处重要景观,位居邓州八景之首,明代称“花洲相迹”,清时称“花洲霖雨”。

  元丰元年(1078年),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来邓州拜谒范公祠,作诗曰:公有一杯酒,与人同醉醒,遗民能记忆,欲语涕飘零。黄庭坚作此诗时,范公离邓已三十年,邓州人说其恩德时,依旧如数家珍,且热泪盈眶。可见范公的遗泽之远,邓州人对范公的敬仰之深。

  范仲淹四子范纯粹,于庆历六年七月生于邓州,三岁离开邓州,五十年后的绍圣二年(1095年),子承父业,又回到邓州任知州。知邓其间,整修了百花洲遗迹,使花洲书院重振声威。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范公忧乐精神,2002年,邓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花洲书院从一高中分离出来,辟为景点,以点带面,推动邓州旅游业的发展。从2002年开始,先后两次总投资近6000余万元,对花洲书院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地重修和扩建。

  如今,花洲书院为国家AAAA级景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这座传范、谢二公薪火、承“忧乐”精神的千年学府,正以其多彩多姿的景观和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迎接着八方游客,弘扬着范仲淹的忧乐精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