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三美

2019-01-11 17:19:12 作者:张宗成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蒹葭》属于《秦风》。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秦国这个区域的民歌。东周时的秦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他们的情感多激昂粗豪,《秦风》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而《蒹葭》凄婉缠绵。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诗的大意是: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就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觅,仿佛就在河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身影就在对岸晃。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去寻觅,犹在水中小洲上。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未蒸发完。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岸那边。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去寻觅,他仿佛现身水中滩。

  赏读《蒹葭》,非常明晰地感觉到本诗主题的含蓄美,意境的整体美,语言的变换美。

  主题的含蓄美。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这首诗最有价值、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可望难即这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典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任何障碍。

  意境的整体美。这首诗的象征是意境的整体象征。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包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蒹葭、白露、伊人、秋水,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反复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这首诗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语言的变换美。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作者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属阳部韵,次章属脂微合韵,三章属之部韵,如此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含了稳定。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三字的变换,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提取出来,然后联系在一起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隽永淳厚的意味。这也正是阅读重章叠句诗篇便捷的理解方式,有助于将阅读引向深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