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穰原上一颗星

2019-01-08 17:00:55 作者:通讯员 张金学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姬书云,出生于穰东镇姬庄村。已是90岁高龄的姬书云,身体健康,思路清晰。他曾是我市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全国人大代表。

  20世纪五十年代,姬书云家境贫寒,他没有条件和机会进入像样的学校读书,“剽学”使他识文断字,能记能写,成为本村的“文化人”。

  姬书云不善言谈,但他特别能吃苦,且乐于帮助别人,得到上级组织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好评。1969年9月,经村党支部考察,报上级组织批准,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笔者15岁那年,在本村戴帽初中上学,步行12里到公社大院,与全社上千名学生一起听他忆苦思甜。1971年,笔者在穰东社办高中读书,学校邀请他作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报告。这两次活动,至今我还记忆犹新。比如他外出到县城或公社办事开会,培训学习,习惯自带干粮,啃窝头喝开水,从不铺张浪费。再如,为了节省,他把圆珠笔芯用竹子套装住缠紧,用于写字、学习和记账。这些细节,现在看起来不可思议,可的确反映了在那个艰苦年代里,他淳朴的思想与清正廉洁的高尚行为。从1958年至1974年的15年间,他一直担任生产队(现为小组)会计,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大家以“常在河边站,双脚蹦蹦干”称赞他。

  1975年11月13日至17日,他出席了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对面,与2864名代表共商国事,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委员长等老一代领导人。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经常这样描述会议的盛况:修改宪法;听取政府工作报告;选举、任命国家和各部委领导人;还有其他一些重大事项。他说,大会把我国工作重点开始向经济转移;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食宿出行一律从简;纪律严格程序保密,不得随意外出活动。他代表民声民意,围绕发展农村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事宜,向大会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备受关注。

  凡是涉及“三农”的事情,姬书云都当作大事,哪里需要哪里艰苦就出现在哪里。比如公社在赵河店办氨水厂,他带领一批社员在那里露宿野外,起早摸黑,吃着黑窝头,喝着开水。再如他带领年轻力壮的几十名农村青年,成立一支战天斗地突击队,几年间累计修硬边水渠3000多米,架设大小桥梁16处,为农业丰收创造条件。

  1977年11月,他当选并出席河南省第五届人代会;1981年5月,在原邓县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选举为常务委员会委员;1983年3月,经县六届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他当选并出席河南省第六届人代会。他积极参政议政,履行代表的神圣职责,围绕“三农”会前走访、座谈、收集、归纳,提出了意见和建议20多条,引起大会的关注,有关部门认真改进落实,及时做了回复。

  1985年6月,笔者从部队转业,被安置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有幸近距离接触姬书云,亲身领悟了一位国家、省级和县级人大代表,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做贡献的风采。

  如今,姬书云已经是四世同堂,老伴马长云94岁身体尚好,3个儿子仍以种地为生,搞些农产品加工和养殖业。全家人根系农村,传承优良家风,从没有向地方政府和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

  几十年来,姬书云向特困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捐款累计2万多元;捐助生活用具,农用资料和学习用品共有100多(件)次。他说:“党和国家给了我很高的荣誉和职责,我的奉献是微不足道的。时代进步了,社会发展了,农民富余了,但仍需要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有生之年,我要在精准扶贫,奔小康的道路上贡献微薄之力,让世界让社会充满幸福充满爱。”

  我们敬重这位农民全国人大代表,他勤劳节俭为民的品德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