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农桑铸诗魂――记我市农民诗人房继华

2017-02-28 09:43:25 作者:刘浩博 来源:
分享到:

    邓州网讯 去年夏初,应友人之约我们一行人前往燕店,去拜望他的格律诗老师房继华。临近时,老先生早已在门外等候。他戴着大框眼镜,目光炯炯,虽头发花白但腰杆直挺,精神矍铄,实在看不出已年过古稀。

    友人介绍后,房老师热情地把我们引入院内。这座平房院落不大,主、偏房加一起也不到百余平米。正门门额上“拙耕斋”三个木刻篆字,意涵着主人的谦虚和勤勉;厅堂内,墙上的书法、山水画以及书架上《辞海》《中华诗词十五年年鉴》等大部头书籍,告诉我们主人的艺术修养和追求。

    逐梦  面壁十年图破壁

    房继华老师生于1947年,自幼爱好读书,喜欢诵古典诗歌。中学时更是宁可少吃少穿,也要挤出生活费订阅报章杂志。当时,他仿写贺敬之的新诗最多,随着阅读面的不断拓宽和歌诗水平的日渐提升,他感觉之前的新诗惨不忍睹,所有诗稿一把火付之一炬。

    初中毕业,为了整个家庭,他回到乡村,成为一名民办教师,领着每月5.5元的工资。之后结婚生子的他,微薄的工资实难撑起一家的生活,无奈中,他回家种田。即便是当农民,书本也从未离身,他把自己融到知识的海洋中。白天,他挥汗如雨,让锄头、镰刀、犁耙放歌在广袤的田野中;晚上,无论多累,夜阑人静,他总要打开书本,让思绪在灵魂的林泉中放飞,《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四大名著》……在他如饥似渴中书本一点点变薄。

    古话常说,五十知天命。1998年,已年届51岁的房继华看着子女们都成家立业了,挑着的担子终于可以放下来了。对文学几十年的情愫让他不甘于就此沉寂一生,多年来文学创作的梦想又在他心中复燃――写格律诗。

    定下目标,他没有迟疑,说行动就行动。然而两只“拦路虎”却横在他的面前,一是声调韵脚,二是诗歌平仄。

    燕店街没人会写格律诗,腰店镇也是如此。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他买来了《唐诗三百首》《唐诗鉴赏》《诗词常识》《格律入门》等书籍,不分昼夜反复研读,并进行大量地记录、批注,不断加深对诗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还按照诗的基本格式和要求尝试创作。废寝忘食地钻研,使他原本正常的视力出现了问题,甚至几次因严重眼疼到医院就诊,但仍改不了他通宵达旦苦读的习惯。

    古人的诗句看似信手拈来,轻松自如,真正进入创作学习,才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我岁数大了,声调掌握不好,初写时,得先对照字典解决声调,再查韵脚,然后参考平仄。写完修改时,又得拿住字典从头查,那时,几天写一首诗是常有的事。”房老师一脸严肃地介绍。

    因为喜爱,房继华总爱打听哪里有写诗的人。他曾蹬着单车拿着诗稿,构林、张村、县城逐一去拜访,悉心听人指导,回来再斟酌修改。他听说南阳诗词学会有位丁林老先生诗写得好,几次前往拜访,像小学生似的虚心求教。丁林被他的执着和刻苦求学的精神所感动,收其为学生,把写诗的选题、情理、意境等统统倾囊相授。自此,他诗路大开,生活的点滴都能在诗中反映。

    匠心  一片冰心在玉壶

    熟知房继华的人都会说他是诗人,更是匠人。对于创作常常搜索苦肠,精益求精,作为南阳和省诗词学会及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的会员的他从未自满,创作不止。

    2007年,经过十年的磨砻砥砺,他的第一本诗集《耕馀吟草》付梓问世。今年新年伊始,他的第二本诗集《耕馀吟草续集》也刊印成书,这是他对又一个十年的小结。

    房老师的诗关注面广,题材丰富。国计民生、友朋相聚、山水行吟、反腐倡廉,无不是他表现的素材。 

    面对大事件,他常是有感而作。《贺建党九十周年》“九十年前露曦光,一声怒吼睡狮狂。彩舡冲破千层嶂,天翰唱红万旆扬。旧矩勇抛闯新路,远山欲见拆高墙。仁人百战复兴事,桑梓蟾宫情更觞。”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中他写道“靖社阴魂何日散,大风一曲照征樯。” 

    通过对大事件的描写,诗人虽为农民,内心渴盼祖国强大、人民幸福,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可见一斑。

    老师和亲人感情的抒怀也是他经常创作的主题。《赠师》“三槐春自茂,永日善风喧。晖映芳菲地,师情蹊不言。”

    《寄侄》“一朝侥幸探魁元,汝辈勿忘稼穑难。今日龙门君莫喜,他年报国勇占先。”

    这样的诗中,他的感情浓洌真切,自己的为人、处事、人格在诗中展露无余。

    祖国的大好河山,在诗人笔下,也是绝妙靓丽的。《岳阳楼》“杜孟题诗在,杨基亦欲俦。感时君韵妙,忧乐自风流。水静鸥鹭舞,山青帝子悠。阑干千舸发,三楚起宏猷。”

    《重修花洲书院》“国盛自知德化崇,家兴更须后生撑。范祠重构千年事,喜看穰原万木荣。”

    在游历山川中,诗人或评说历史人物,或咏怀古迹,或传达某种教益。
房继华老师自言平生三癖,其中酒乃忘忧之物。

    《荆紫关新街小饮》“一杯绿柳桥边酒,十里斜阳阁外天。楼压层峦埃部娄,鸡鸣三省意更阑。”

    《兔年人日众友小饮司东朝宅》“兔年人日春,风雪会骚人。品酒话鸡黍,论文吟玉樽。缲丝知茧老,绛帐见丹心。料峭登楼处,遥望桃李新。”

    诗人笔下,酒不仅是忘忧之物,更是流露真情,坦诚互见的一个载体。

    这些年来,房老师的诗作多次在《中华诗词》《中州诗词》《南阳诗词》上刊登,先后数次参加国内诗词大奖赛。然而他依然半隐于乡村,以至有人戏言“古有襄阳孟浩然,今有邓州房继华。”

    再翔  而今迈步从头越 

    2001年,房继华成立《东南诗社》并任社长,2002年改称《棘阳诗社》。目的是给诗歌爱好者一个切磋交流的平台。诗社最初有会员6、7人,后来发展到近40人,会员有专业院校的研究生,有公务员,有教师……由于地域不限,外地不少文友也加入进来。在这里,说是交流,其实很多人跟着他得到了格律诗的启蒙。

    现年64岁的诗人杨桃山说,房老师是我写诗的启蒙老师,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耕馀吟草》附录友声中,收录了诗人李自乾亲贺的三首诗。他说,自2001年与房老师接触,多次受教。他对诗词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他是邓州格律诗中的前辈和佼佼者,可谓德艺双馨。

    学生一真居士说,房老师的诗跟杜甫很像,他关心国计民生,诗中凸显着儒家思想和正能量。身边的事物和电视、报纸上看到的内容都可能入诗。他对生活充满热爱,为人豪爽,待人真诚,对后生常常挚心提携。现在,他的数位学生已是专业诗词刊物的编辑。

    房继华对家乡的历史沿革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一直以来,他就想弄清燕店村的历史。1999年,他对村里80岁左右的年长者做了专题采访,详细询问燕店村历史沿革的情况。同时,他对在此出土的井、砖、石碑等都进行认真考据,对同一事实他尽量多方求证,对有异议的、口口相传的资料去伪存真,力争取材真实。

    2012年他开始动笔写村志,直至2014年初稿完成,2015年他又反复勘校查验,去年上半年,他个人筹资印制了《燕店村志》,完成了多年的一个夙愿。

    “我2017年要完成《七十述怀》的写作。”去年年末,房老师此文的手稿已写了四十多页。这是他一个自传体的人生回顾,目的在于把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挫折困苦,如实记录下来,这既是他人生轨迹的反映,也是对国家和地方在历史长河坐标中的实录式记述。

    了解房继华的人都知道他有这样一句话,我一天不看书,就像一天没吃饭,这是一生的习惯,改不了。他认为人得有追求,诗歌就是自己的最爱。他是一个喜欢简单的人,对于吃穿向来简朴,但每逢文友到来,他和妻子往往以家中最好的东西盛情款待,胸荡浩然之气。

    杜甫《偶题》中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对于诗歌,房老师如同伏枥的老马,虽然暮年,仍壮心不已,耕馀不止。愿他老人家长寿健康,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诗歌作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