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根有境界的芦苇

2017-02-23 09:51:31 作者:王文建 来源:
分享到:

    邓州网讯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楚悼王有一次外出打猎,不慎丢失了一张他十分珍爱的弓,随从们得知后十分着急,楚悼王却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孔子听说后,微微一笑,说:“何必‘楚人’呢?人失之,人得之。”老子听说后,摇了摇头,说:“何必‘人’呢?失之,得之。”佛听说后,拈花回首,说:“何必‘失’‘得’呢?无失无得!”从“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无失无得”,面对同一张弓,因为“个人感受能力或精神上所能达到的境地”的差异,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看法,折射出迥异的境界。迥异的境界,烛照出圣洁与低俗之别。而圣洁与低俗的差别,则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认知和操守。

    境界是修养的折射。一个人修养的高低,跟他(她)言行中表现出的境界密不可分。为了兑现承诺,曾子不惜杀掉家中的猪;为了体现信义,尾生宁愿葬身洪流;为了平息纷争,张英“温良谦恭让”;为了担当责任,诸葛亮自请贬官……反之,如果没有良好的个人素养,曾子一定会呵斥孩子胡闹;尾生一定会丢下女友溜掉;张英一定会撺掇家人生事;诸葛亮一定会归罪于人摆脱一应干系。正是自身的修养,滋生出一股“内动力”,使其匡正了言行,引来誉声一片。

    境界是认知的反映。面对权贵,李白依“安得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诠释了人生的境界;面对功名,林则徐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诠释了人生的境界;面对清贫,教育者藉“拒名拂利志在青碧杏坛,芬桃芳李功垂千秋大业”诠释了人生的境界……显然,不同的人生境界,反映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境界就像一面镜子,鉴出人生的品位。

    境界是操守的凸显。面对奸佞,屈原是“苟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上官大夫则是搬弄是非混淆视听;面对节义,文天祥是“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其弟文壁和文璋则屈膝降元;面对淫威,谭嗣同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袁世凯则是揭发告密向清廷摇尾乞怜……一正一反,不用评价,其人格之优劣一目了然。

    有人说:“信仰就像呼吸那么自然”。其实,精神境界更是一种生命旅程的呼吸。提升精神境界,首先要多读书,读好书。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知识有如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有了这“富贵血脉”的滋润,自会“脱胎换骨”。谈到读书,相比其它行业,教育者有着无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工作之中,捧的是书;生活之中,赠的是书,如影随形,书伴左右。而正是有了这书香的濡染,绝大多数教育者的人生境界显得不同凡俗。山东籍知名教授季羡林坚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桂冠;成都籍青年教师胡忠、谢晓君扎根山区支教;辽宁籍“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舍身救学生,具体到邓州教育界,也不乏甘守落寞、无私无欲、默默奉献、名利不计的教育者……在“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转型化的今天,他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片冰心催育桃李的高风亮节,为国家、民族和社会积聚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分享到: